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远林 《探索》2001,(3):130-132
在刑事诉公中,证人出庭作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这固然与其自身原因有关,同时也与国家的保障不力有关。证人不出庭作证,对有关证据的真伪性的确认的难度加大,当事人也无法通过认证、质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我国刑事诉讼的庭审方式的改革。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加强有关法制宣传、加大对证人保护的力度等措施来改革和完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从而保证我国刑事诉讼庭审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证人特别是重要证人能否出庭咋证,既是人民法院能否准确认定事实、能否定案的关键,又是刑事诉讼的审判方式改革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健全和法治意识淡漠。因此,应从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入手,同时创造有利的化氛围,并以法律手段确保证人的安全,从而使证人出庭作证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3.
证人出庭制度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但在证人保护范围、作证经济补助以及出庭的前提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增加证人保护的专门机构,对证人经济补助制度条件及发放的程序加以规范,对刑事诉讼中特定职业作证特免权和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前提规范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证人出庭作证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它体现了程序公正和以程序推进法治的理念和要求,它较好地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还有利于尽快查明案件事实,提高诉讼效率,提高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提高法律的权威,树立法院的良好形象。立法的缺陷、司法失范、证人的消极心理等是实现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价值的主要障碍。为此,需要完善立法,规范司法,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证人证言是司法机关查明案情,实践诉讼活动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亲身知晓的案情向司法机关做出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强调证人负有“作证”甚至是“出庭作证”义务已成为法学界主流话语下的应然观点。很少有质疑的声音。然而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在学理上存在矛盾之处,而且与现行法律规定也不十分契合。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广义证人(知情人)来说,“作证”并不是其所负有的应然义务,而是一项权利,只有狭义证人才负有不可推卸的作证义务。  相似文献   

7.
仲卫东 《唯实》2009,(12):76-78
品格证据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为了避免偏见以及保证诉讼效率,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的一般排除规则。然而规则当中也有例外,例如当品格处于案件争议时,其证明价值不可否认。品格证据规则的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诉讼主体的运用上,通过对被告人的品格、被害人的品格以及证人品格等三个方面的阐释予以说明,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格证据规则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一、完善我国证人出庭制度之必要性《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相似文献   

9.
正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证据类型之一。证人证言是将证人在法庭上就其亲身经历的案件事实所作的客观陈述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英美法系国家奉行证人中心主义,证人证言在所有的证据类型中居于核心地位;大陆法系国家证人证言的地位虽区别于英美法系国家,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证据类型。大陆法系国家将证人定位为向法庭陈述其感知的事实的第三者,其首先将当事人排除在证人范围之外。学者一般认为,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了解到的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不包括向当事人所作的陈述[1]。同时,还将证人限定于是将其感官体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证人证言调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调查目的的实现,证人到庭并如实作证是其基础条件,对此稳定的基础建设须得体系化的有效保障措施来构筑。申请与决定的制约,强制与处罚的推进,保护与补偿的激励,严格与例外的安排这四大机制对于保障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询问证人,是纪检监察机关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调查方法。如何在询问证人的过程中,克服和解决证人的不良作证心理,取得真实、清晰、客观的证人证言?这是每一个办案人员在调查、办案中随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瑞华 《实践》2014,(12):33-33
<正>杭锦旗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为证明其主张,向法庭提供了4份证人手书的证言,但是证人均未出庭作证。被告代理人称,由于所证明的事实发生在农村,开庭时正处于农忙时节,因此证人不能出庭作证。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对其提供的证言不予认定,对其所证明的事实不予认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证人负有在人民法院进行法庭审理时出庭接受询问的义务。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可见,对于证人证言的作证方式,法律做了明确规  相似文献   

13.
一、证人与案件的审理结果不能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既了解案件情况,又与案件审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就不得作为证人,只能是诉讼当事人(共同诉讼人或第  相似文献   

14.
房国宾 《世纪桥》2007,(6):49-50
近来,学术界出现了关于“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探讨。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并不十分科学。因为,从事刑事侦查活动的并非只有警察这一群体。因此,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加以界定更为准确。笔者于文中对该项制度的价值及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构建这一制度提出一些设想,以期益于我国证人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口供裁判、证据裁判精神体现到证据裁判原则确立的漫长发展之路。在我国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要做到正确理解案件事实的内涵,有效解决证人出庭问题,进一步完善口供补强证据规则,并对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作中国化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证人向宪法宣誓制度的推行意味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进步.然而,宣誓必须有宪法信仰为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宪法信仰是宪法权威的精神意蕴,而我国却存在公民宪法信仰失落的危机.探究这种现泉发生的原因,既有传统意识的消极影响和法律工具主义的误导,也有宪法自身的局限及其运作的低效益.所以,培植公民宪法信仰应从作为信仰对象的宪法和信仰主体的人两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梁建光 《河北党风》2003,(11):46-46
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时,需要找当事者、知情者调查取证。在找证人取证时,有的证人拒绝或推辞出证,甚至出具伪证,严重干扰了案件调查工作。因此,研究证人的心理,准确把握证人的心理特征及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方法,使其如实地提供证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法之 《支部生活》2007,(4):40-41
所谓伪证罪,是指在侦查、审判中,证人、鉴证:人、记录人、翻译人意图陷害他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犯罪。  相似文献   

19.
强制反诉作为美国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有着其独特的制度原因。文章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强制反诉的失权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构建我国强制反诉制度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石渝 《廉政瞭望》2010,(12):19-19
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立法者将刑事庭审模式由法官纠问式,改成了控辩双方对抗式,无非是希望未来的刑事诉讼能贯穿以下3个常识理念,即疑罪应当从无、非法证据应当排除、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可是,14年过去了,3个理念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