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周期性增长的缓慢阶段。高油价、持续存在的全球不平衡和高收入国家公共债务的增加是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的因素。但由于中国在未来10年内经济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世界经济的增长不会出现持续减速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包括进一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建立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及成功地发展服务业等几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3,(8):55-55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面对房价、股价、物价、油价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实体经济的重重困难,很多人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不知道中国经济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中国经济站在了十字路口?》是叶檀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观察与分析、未来经济预测与前瞻的倾力之作。它浓缩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智慧精华,与读者共同分享看懂经济趋势的全新视角,传授了理性投资的基本思维及操作技巧。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对股市、楼市、金市、期货等领域的投资指导,对电商、传媒、能源、航空等各行各业的经济分析,对百姓如何正确理财的建议等。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自信,源于客观理性的比较分析,源于宏观经济数据所透示的信息。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为经济自信提供坚实支撑。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恶化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等观点也时起时伏,不断冲击着人们紧绷的神经,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疑虑,干扰着人们的视线和判断,也威胁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大逻揖,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经济自信、清醒、沉稳、有作为、有担当的强大基石。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这更需要经济自信。只有坚定经济自信,才能沉着、冷静、从容地应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辩证把握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与沿线国家的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大市场规模优势,形成更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体系,挖掘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潜力,拓展我国开放的空间纵深度,加速国内经济增长驱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的步伐,并逐步形成有中国影响力的区域经济规则体系。这些变化将助力中国开放型经济开启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从工业经济逐步走向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经济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增辉 《党建文汇》2007,(8):11-11
专家们认为,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等关键词,仍将主导未来十年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持续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大力提升社会建设的水平,大力提高社会改革的力度。社会管理的难易与社会建设的强弱息息相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未来需要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3,(21):61-61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nlics)这一新词由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其是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的巴克莱银行的子公司)创造,它被用来代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政府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但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到8%左右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的消息公开时,在社会上曾引起较大关注。作为西南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省份,贵州未来发展能与长江流域整体规划紧密联系起来,确实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一件大事,更是贵州发展外向型经济、摆脱地域弱势的重大机遇。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包括贵州在内的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议。至此,从之前学界讨论到国家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构想迈进又一个新阶段。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长江经济带建设承裁着优化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大责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知识创造及其商业化的主体,创业活动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创业活动的集聚和活跃程度,是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和绩效差异的关键指标。中国区域创业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创业活动的区域集聚是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绩效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过构建创新和创业环境有效地促进新的创业活动的涌现、抑制非生产性活动的泛滥和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纲 《理论导报》2008,(2):23-24
我们研究所最近正在完成一项研究,就是对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各种要素、因素进行分析,经济学上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对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做这个研究也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在今后还存在不存在,它的贡献还会不会持续,哪些贡献可能会少一点,哪些贡献多一点.当然未来还有未来的新的因素.当然过去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希望用定量的方法来论证,中国经济是不是还能不能继续增长,当然预测是有风险的事情,但是我们尽量想提供分析的基础,如果这些因素还继续存在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增长还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认为,未来5到1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五大突出矛盾。一、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丰富的煤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未来十多年不可能根本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还将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以目前的消耗水平,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二、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现。投资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还没有明确地把政府职能界定清楚。财政税收体制不大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盛来运 《求是》2013,(19):29-31
从2011年1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去年4季度略有加快,今年又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季度回落至。如何看待增速下滑以及未来走势,关键是理性把握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与"不变"。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结构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4,(11):46-47
2004年9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9月18日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专题辩论会。会上樊纲、海闻、林毅夫、张维迎、易纲、周其仁等分别从他们的角度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总体认为,未来较长时间里,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奇迹”仍将继续上演,但也要注意面临的挑战和陷阱。  相似文献   

15.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3,(12):55-55
《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 新一届政府如何全面推进改革,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的未来走向和全球经济地位,也关系到每一位和中国息息相关者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6.
肖金成 《前线》2009,(6):23-25
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国际分工,虚拟经济不能摆脱实体经济而存在。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虚拟经济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认真分析虚拟经济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中国未来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要吸取美国虚拟经济孤立发展的教训,使中国虚拟经济深深植根于实体经济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政策导向体现出保增长动力强劲,调结构力度较弱;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启动内需相对迟缓;国有经济表现抢眼,民营经济相对较弱的"三强三弱"的特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应采取"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使作为"面"的代表的县域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要下决心改善县级政府的治理结构,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美国“9·11”遭袭事件恰恰发生于世界经济的多事之秋,这一事件不但使已陷入困境的各国经济雪上加霜,也给未来的世界经济走势蒙上一层阴影。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变得十分严峻,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经济复苏的预期延迟。同样中国也不能免于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在外需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抵消出口下降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和适度快速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  相似文献   

19.
发挥经济哲学富含哲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特点,充分考量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走向呈现出从平衡到不平衡的演变、从经济增长极到与功能主体结合的演变、从单一主导到复合关系的演变。面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区际关系的现实挑战,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应趋向于公平与协调,标准应趋向于合理与实效,制度安排上应趋于系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三大差别不断扩大。因而,提出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促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的思想,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资源配置具有计划性、直接性和均衡性,把区域综合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