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社会的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截止2004年5月,全球共有互联网用户约7.86亿人,平均普及率为12.2%.在这一全球背景下,中国社会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步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5年1月19日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9400万.中国网民约占全球网民的11%,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五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普遍和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给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它一方面给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直接、快速接触异质文化的最大机会,促进了世界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随之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同样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立足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中华文明网络宣传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礼平 《唯实》2010,(12):38-42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5.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交往的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本文着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并指出网络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必然要求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结合、能不能结合、结合成什么、怎么样结合这四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一、为什么要结合1.实践经验表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一个都丢不得,无论丢了哪一个都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中优化政府与公民关系是21世纪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时代需要网络思维。对政府而言,要善待公民的网络参政,团结网络参政群体中可以团结的力量,走网络问政之路,加大互联网言论分流力度。对公民而言,要珍惜互联网这一参政平台,自觉维护互联网的洁净,了解国情,依法参与;学会理解宽容,理性参与;掌握技巧,提高参政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既要立足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始终坚持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打造融校园、课室、网络、社会于一体的立体课堂,坚持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主动营造良好校园育人环境;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机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网络课堂;以文化关怀社会,努力构建实践课堂,从而大力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中优化政府与公民关系是21世纪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时代需要网络思维.对政府而言,要善待公民的网络参政,团结网络参政群体中可以团结的力量,走网络问政之路,加大互联网言论分流力度.对公民而言,要珍惜互联网这一参政平台,自觉维护互联网的洁净,了解国情,依法参与;学会理解宽容,理性参与;掌握技巧,提高参政效果.  相似文献   

10.
信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冲击着社会群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也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网络时代,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就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及行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势必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网络民主有序化发展的文化支撑,也是我国法治秩序建设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巨大社会影响力正在日益显现,带来的挑战也日益艰巨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11月,青海省已有互联网站3229家,互联网用户达到322万余户,我相信这两个数字会使我们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青海互联网也在迅猛发展,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趋势。如何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互联网充分发挥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各级网络管理部门、网站和网民,应当说都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我们要担当起这份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国语大学来说,就是要发挥语言学科优势,以互联网技术赋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项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延伸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开辟了虚拟化生存。虚拟化是和现实存在完全相异的生存方式,以至出现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庭而立。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以至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道德面临尴尬的境遇。探索道德发挥作用的新机制,树立道德的权威,是传统道德在网络时代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最深厚、最持久的自信。"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审视前进路上的机遇与挑战,这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这三大方面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深刻影响。只有全面辩证地把握这些深刻影响,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6月10,浙江省社科联举行主题为"网络时代人文视野科学发展"的"当代浙学论坛——2010学术月"活动开幕式,并召开"网络时代与转型发展"论坛。浙江省伦理学会组织伦理学者撰写了"网络时代与道德建设"笔谈,以期对这一课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6,(12)
正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文化内容,重塑文化语境。草原文化的发展也要立足现实,借乘互联网的东风扩大辐射范围,提升社会影响力,实现创新发展。深度融合、连接一切是实现"互联网+"时代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与"草原文化"二者之间需要寻求到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相应的路径突破。"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实现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与“90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是互联网诞生40周年,也是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15周年。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造就的传播新形态,已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全面深刻的介入,特别是重大社会事件与新媒体传播互动呈现出活跃、强劲的态势。在多元与多样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释放了民间社会动员的可能性,微动员正成为网络时代中国社会动员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形式,微动员在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目标、动员议题、动员方式以及动员工具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传统社会动员差异甚大的结构性特征。微动员的影响具有流动性,它在破坏甚至颠覆网络空间秩序的同时,也可能重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它可以对政府公信力、国家政治安全构成威胁和挑战,也可以维护、巩固甚至强化这些既有的政治安排。因此,现阶段国家应重视这一现象。为积极回应和有效治理网络时代的微动员,国家至少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规范、引导、整合、协调、服务五大治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周文彰 《前线》2016,(5):32-34
正我们之所以需要互联网思维,就在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活交往、工作方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主要源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要迅猛和深广。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