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论政府改善民生的责任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张雪琳 《求实》2008,(4):59-60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同时,改善民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应成为政府执政的优先目标,并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切实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
杜润楠 《世纪桥》2016,(10):32-33
从广义的角度上可以说,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也正是囊括了老百姓生活领域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的确需要着眼于民生,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在哲学范畴内研究民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仅是哲学理论领域上的需要,更是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迫切心声。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内,民生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而民生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的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更加关注发展和生存质量层面.满足民生改善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重视统筹考虑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22,(4):34-36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2,(11):7-7
近年来.宝清县委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党组织有效服务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把各级党组织有效凝聚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来。科学发展,民生为先。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县委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财税增收、信访化解、市容整治和城市建设“大会战”,兴建了一大批改善民生重点项目。围绕加强对民生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以服务保障民生为重点内容的党组织工作例会、定期报告、专项推进等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生决策、群众评判等17项民生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孙永先 《奋斗》2010,(8):42-43
近年来,东宁县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针政策,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教育、就医等问题,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8,(4):4-5
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新形势下全面改善民生,必须要把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举措,惠民有真成效。一要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让人民群众有活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生能顺、老能养、病能医、故能安。要围绕解决好这些问题,形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是当今时代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检察机关作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服务民生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善民生是中国发展升级的核心内涵。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要使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获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从改革和创新制度入手,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革命斗争、政权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逐步实现由"斗争谋求民生"向"政权保障民生"的顺利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革腐朽的社会制度是根本改变民生状况的前提条件;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发展工商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协调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策略方针,这些都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和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摆在我党今后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重新梳理邓小平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内涵,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抓好群众工作和各项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构建民生和谐,就是要为民造福,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  相似文献   

15.
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已成为公众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应趋向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以此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6.
保障民生是执政之基,兴国之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若离开科学发展,民生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激发广大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付诸实践,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障人民公共安全。这些思想和实践契合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做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政治革命同步、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工业建设的大局之间寻求平衡,并实现了毛泽东亲力亲为与中央领导集体群策群力的有机统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思想在实践中出现偏差,但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翠兰 《新长征》2011,(9):42-43
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和政府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利益问题,切实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积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并给予解决的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高度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框架,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改善民生思想对于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艳萍 《世纪桥》2008,(9):51-52
改革发展走到今天,更多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要求)。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成败,因此探讨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