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诗锋 《世纪桥》2009,(17):78-78,86
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政府、高校和学生以及企业等各方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参与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中国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施行,对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解决新问题;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宏观保障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等途径,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尚需完善,就业市场建设还有待于整合,自主创业缺少培育孵化平台。促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要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力度,三要继续柘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四要继续深化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民情     
国家将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将其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一是将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期望的岗位。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方式。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是辽宁省高校集中、人才聚集的城市。现有普通高校27所,在校生25万多人。2009年,大连市预计接收高校毕业生近8万人,比去年增长8%。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该市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和民生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兴洋 《唯实》2009,(7):85-8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加之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新形势,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和谐就业预警机制。创新就业观念、广开基层就业路径,使大学生在基层广阔的天地里秀出人生华彩,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2013年毕业季序幕即将拉开,新一届毕业生即将投入考研、就业的人生抉择中。伴随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和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比例加大,高校毕业生党员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全高校学生党建长效机制,探索党建工作的系统性、规划性、彰显时代性,提升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俨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应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信号传递模型的构建,分析了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传递信号的选择。同时,结合模型的均衡结果,针对毕业生就业提出理论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八面来风     
陈恩达 《当代贵州》2009,(13):10-10
贵阳市:积极开展返乡创业扶持工作 2009年,贵阳市通过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劳动保障维权机制,培育创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扶持范围,鼓励和支持城镇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高校毕业生、转业复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员创业。目前,贵阳市扶持返乡创业653人,为48名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发放贴息贷款76万元。并对安置405名返乡农民工就业的5家企业发放贷款1620万元。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0,(3):39-39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就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相似文献   

11.
冷珊珊  任保轩 《求贤》2012,(7):46-47
本刊讯(记者冷珊珊通讯员任保轩)近日,在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会上,天津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于茂东说,对今年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行部署是一项主要任务。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中央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城乡基层、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吸纳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一系列的表述说明,扩大就业,尤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实现国家未来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使他们能成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实践者,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一道不得不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也是农村社区乃至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构筑政府主导,社区、高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就业服务网络,以大力推进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保恒 《党史博采》2008,(12):43-44,48
“明礼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而诚信就业正是“明礼诚信”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毕业生的诚信是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6.
任学敏 《山西青年》2023,(9):130-132
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已成为一个常态化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慢就业”现象更为凸显,部分学生甚至发展成为“懒就业”“不就业”,具体可以细分为优越型、逃避型、准备型。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慢就业”现象,推动“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过程”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全方位”就业服务质量,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进而削弱“慢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社会本位价值观占主导时期、自我与社会冲突时期、自我与社会寻求整合时期和价值观多元并存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对大学生价值观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建议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应对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求贤》2013,(8):50-50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形势,为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天津市人力社保局日前出台《关于做好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地吸纳、使用高校毕业生是荆门市"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荆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荆门市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新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20.
杨伟国 《前线》2023,(10):17-19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关键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快实施终身学习战略;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视角看,关键是全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正确择业观,合力提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服务;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视角看,关键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权利保障和就业条件保障,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