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泽民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干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公认"。这深刻说明群众公认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科学界定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的内涵,搞明白什么是群众公认,才有可能在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群众公认原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曾多次强调,干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公认”。只有在理论上科学界定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的内涵,搞明白什么是群众公认,才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群众公认原则。对此,谈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坚持和贯彻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群众公认”,就是各方面、各层次大多数群众普遍赞成和肯定。应该说,可以提拔重用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是群众公认的。“群众公认”是起码标准,是领导干部得以提拔重用的“资格证书”。在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今天,选任干部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但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在对待“群众公认”的态度和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有的认为“群众公认”无非就是以票…  相似文献   

4.
曹剑 《党史博采》2007,(10):15-16
江泽民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干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公认".这深刻说明群众公认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科学界定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的内涵,搞明白什么是群众公认,才有可能在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群众公认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此我谈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党历来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组织部门要贯彻落实好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必须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群众期待和要求为导向,以群众公认和满意为目标,切实走好群众路线。一是要坚持"群众公认"导向。用人导向是干部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新修订《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标准写进了总则,坚持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拔原则,将"群众公认度高"列为破格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无论选任还是委任、聘任领导干部,都要走群众路线,……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应提拔。”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干部的一项基本条件和原则予以强调,这是在干部选拔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用得其人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 根据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群众公认”和“有实绩”的关系,选拔任用那些群众公认是有实绩的干部 “群众公认”和“有实绩”是选拔干部的必备的两个条件,干部实绩的评价主体应当是  相似文献   

7.
群众公认,是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用人方面的重要思想,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多年来,各级党组织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群众路线走得并不算少,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却并不理想。由于缺少实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因此,在一些地方“群众公认”仅仅成了一句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影响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霍德芳1所谓群众公认,就是为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拥护。选拔任用干部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就是要在于部工作中充分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对于部的推荐、评论、考察等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群众公认”应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选...  相似文献   

9.
“群众公认”论高金喜所谓"群众公认",就是指一个领导的工作、言行、人格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原则之一。衡量的标准主要是作风要扎实,政绩要突出,为政要清廉。在选任领导干部工作...  相似文献   

10.
群众公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选拔、任用、调整、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群众公认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作为唯一条件。有些基层单位把群众公认原则作简单化的理解和处理,在考察、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时,回避矛盾,唯票是瞻,以票取人,导致了干部使用上的一些偏差。在这种导向下,有的干部不敢得罪人,不敢开拓局面,不敢主持公道,以赢得“群众公认”的好结果;有的违反政治原则,拿原则做交易,用透消息、说软话、搞许诺,来获取“群众公认”的票数;有的不把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牺牲集体利益,用小恩小惠去“关心体贴群众”;有的慷国家之慨,乱发奖金、补贴、福利,甚至私分公款,以取得“群众公认”的好感;更有甚者,拉山头,搞宗派,拉帮结派,以猎取“群众公认”的多数。这些人就像李瑞环同志讲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公共管理与善治理论,对一些国家的政党和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借鉴新公共管理与善治的理论来处理好党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介入民生,应坚持突出公共性、公众性和公益性原则。其介入民生的领域以及介入的深度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公共财政应当关注基本民生,并致力于改善基本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但不能包揽民生。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既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少收钱”,又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多拨钱”。公共财政在向民生倾斜时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深化改革、积极倾斜与合理提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各阶层经济差距与马克思主义目标导向的反差,不同阶层政治参与差异与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的背离,阶层之间的矛盾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碰撞等方面。在阶层分化情况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三是运用阶层分析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各阶层的通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四是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契机,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修完的民主原则要求公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修完实践。当前,我国修宪实践中存在着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方式较少及参与深度不够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为公众参与修宪实践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文化、公开修宪信息、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搭建“阳光平台”等,以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引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代公共部门师法企业、推进行政改革的重要战术或策略。但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毕竟是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组织,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理和内涵实践于公共部门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困境和阻力,加之公共部门的流程再造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区别公私部门特性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流程再造进行障碍分析,并以财力流程再造在公共部门的实施提供改进和展望的思路就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作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补充,在承接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作为职能转移主体的政府和作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主体的社会组织都存在自身体制性的障碍。要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应锚定"善治"的目标取向,通过为社会组织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建立政府购买的财力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等措施,全面深化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对公共权力体系的秩序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在对中国公共权力的秩序的形成、调整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国公共权力体系秩序的改革方向。中国公共权力体系秩序变革的方向,体现在价值层面上就是构建中国国情下的市场规则和法制秩序中内生性成长起来的公共权力体系、现代价值理念及权力运行规则;体现在制度上就是要恢复法制,要使各利益主体的权力行使都回到宪政秩序的制约之下;体现在组织层面上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这是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挑战: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不可逆转的过程。由于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不同 ,全球化带给男女两性的挑战也有所不同 ,因此 ,要对全球化的挑战进行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 ,特别是要探讨生产、投资、服务及公共部门的国际化、市场化及私有化过程给我国男女两性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内民主的本质属性和时代要求,新形势下发展党内民主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党员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等,并从实现形式、进程、方法等方面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且政府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存在政府工作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问题,尤其是保密问题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难点。为此,我们必须从法律、法规上来解决问题,从组织上来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