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谁都知道养鸡是个辛苦活,而养活五六千只鸡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浙江省独山港镇三^村村民沈良却有一套独门“功夫”,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鸡都以他“鸡”首是瞻,可谓是一呼百应。那他究竟有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2.
梦生 《廉政瞭望》2005,(12):29-31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却要卖出自己的器官——“当时我女儿就扑过来哭了,‘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守着25项国家专利,却债台高筑——“补上那16万元我认为是小事”; 最近几年,他成了与垃圾亲密为伴的人——“跟垃圾打交道很有乐趣”。  相似文献   

3.
官也好民也罢,有兴趣爱好,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些“雅好”牵扯上利益,就变得只“雅”不“好”,成了“稚贿”脸上那层堂而皇之的面纱。爱摄影“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坊间调侃,放到某位已被“双规”的高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他,其摄影作品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  相似文献   

4.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5-97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里面的“老大”,有句形容一个人有权有势的老话,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之下”的“一人”最初指的就是皇帝。皇帝是真正的万人之上,所谓的“九五之尊”。皇帝说一不二,皇帝还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即便错了,也就错了,难道有人还要跟皇帝较真吗?不过,皇帝也有没辙的时候,咱先不说历史上那些被“垂帘听政”或者被“架空”了的“名义上的”皇帝,即便是牢固掌握权力的皇帝,也有他把握不了的东西,也有被“潜规则”的时候,不信,咱就来看看。  相似文献   

5.
“死”,是人生最终的一幕布景,而又是无上的乐境;所以人们有的惧怕“它”,有的愿意和“它”亲吻。 如果要评判一个人的死价值是比泰山还重,或比鸿毛还轻,就要先明白他致死的原因,和濒死的情境。因为那是人格表现的终极。  相似文献   

6.
舒炜 《廉政瞭望》2013,(22):34-37
季建业到底是个怎样的官? 存令年10月17日破“两规”之前,他是不少扬州老百姓口中的“好市长”.干部认可其雷厉风行,在台湾媒体眼中更是“能为台两端洗脚水的市长”。而他自认是城市的CEO。  相似文献   

7.
4月27日,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的第一家“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开张了。人手不够,25岁的大学生村官张伟建“改行”当起_厂“跑堂的”,忙前忙后张罗着客人。瞧他那黑黑的脸膛,结实的身板,忙里忙外的劲儿,还以为他是村里哪家的后生呢。  相似文献   

8.
李思婷 《党课》2013,(4):54-56
“婷婷,真得谢谢你啊,这次补偿款发放两天就弄完了,多亏了你的身份信息登记了!”听到冯会计的大嗓门,我一转头就看见了他那张灿烂的笑脸。  相似文献   

9.
王昕鑫 《党课》2012,(16):98-99
在柳传志眼里,联想集团的创业历程,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想”。 “走上创业路前一定要尽量想清楚。”在某创业大讲堂一开场,柳传志就以谨慎的表达传递出他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受到经验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问题“想清楚”,但每个人都应尽己所能、“尽量”把问题“想”得清楚些。  相似文献   

10.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邱祥吉 《廉政瞭望》2008,(10):56-57
欺骗一个人容易,欺骗一群人很难,而欺骗民众那就难上加难,但是陈水扁做到了,至少在过去几年内他做得很“成功”。不过臧克家早就写诗道:“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套用此话就是:向公众吹牛皮的,公众戳破他的牛皮。  相似文献   

12.
张鸣 《廉政瞭望》2012,(19):48-48
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独尊儒术”,如果大家以为他是孔夫子的知音那就错了,人家其实是董仲舒的知己。董仲舒做了官却要指挥巫婆们求雨,而汉武帝自己,则迷方术迷得像个不可救药的“粉丝”。其实,从董仲舒之后,孔子差不多变成了怪力乱神的牌位,跟原来的形象已经大不相同。作为董仲舒的知己,也作为很有点雄心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对于神鬼之事很在乎。到了晚年尤其过分,不是求神拜鬼,就是疑神疑鬼。最怕的,是有人对他行巫蛊诅咒之术。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叔 《党课》2014,(1):99-101
自打全智贤“野蛮女友”形象横空出世,“女强人”之外,便又冷不丁冒出个“女汉子”群体。不过,二者虽前缀皆为“女”,但在我看来,“强人”与“汉子”的区别那可就大了!强人是干啥的?怕是不用我科普;而汉子则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15.
请您评刊     
华君武的漫画幽默且颇具讽刺力量。但他不准夸大他自己的作用,也不愿别人过誉。 曾有一篇《画有风骨,人有风趣》的报道,说他“文革”期间蹲三年“牛棚”,没停过画笔。他看后批注:“无此勇敢。”  相似文献   

16.
尹家民 《湘潮》2013,(1):29-33
20世纪60年代,随着“左”倾思想在党内的日益蔓延,军队受到的冲击不可避免。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是“左”倾思想的“高潮”,那么,在“高潮”到来之前,军内高层已经掀起过三次“浪潮”了。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相似文献   

18.
陈磊 《党建文汇》2009,(10):10-10
朱镕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回归”公众视野。再次将人们的视角拉回那个年代。 朱镕基的总理任期并不长,只有5年,但这5年时间让他走入历史。观察家们分析,朱镕基的成名源于之前中国政坛少有像他那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比如第一次以总理身份公开亮相,他的“地雷阵”、“万丈深渊”等极富形象色彩的比喻,让公众激动,也道出了中国改革的艰难现实。  相似文献   

19.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56-57
“十八大”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但有资深媒体人为他赋予了限定语:如果“中国梦”只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集体名义上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基于社会成员个体的软弱无力之上的话,那可以肯定,这一定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向往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群职场精英,拥有不俗的收入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当“衣食无忧”已经不能注脚他们对“小康”的理解,那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的“小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