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历史厚重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教材体系,从“时代新人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思维教育”七个方面探求“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切入点,基本形成了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思路结构。  相似文献   

2.
冯军伟  高菁 《世纪桥》2023,(9):11-13
“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在逻辑、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内在逻辑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相同、内容交叉、目标一致。在价值逻辑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怀、提升理论育人功能方面相融相通。在实践路径上,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为任务,树立大历史观的科学理念;以挖掘“四史”育人价值为内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以搭建数字共享平台为抓手,“四史”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政育人发挥融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韦振龙 《世纪桥》2023,(7):14-1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和改进学风上发挥党校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党校应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创新和实践教学拓展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四史”教育融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提升党校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此,以“四史”教育为例,对如何融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直接体现在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之中,体现在以情感为媒介实现由知识向价值的转化过程之中。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能够丰富"纲要"课的知识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性。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还存在众多薄弱环节。通过"纲要"课程课堂专题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和课程网络平台等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能够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范雯雯 《世纪桥》2023,(5):60-62
“四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机理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爱国初心、矢志顽强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革命”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公平,革除传统教育弊端,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课堂革命”应立足“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聚焦“赛教融通”,建立技能竞赛体系;立足课程思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展开。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职业教育才能激发更大的改革动能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李烨 《世纪桥》2023,(9):74-76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延续,是中国近代以来历经沧桑从低谷走向复兴的真实记录。红色文化资源产生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当中,其具有历史传承和政治文化外显的双重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教育,本质在于教育主体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回应高校全面育人的实效诉求。从内在逻辑关系、现实意义和实践探索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理性研究进行补充,为“四史”教育的开展和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吕飞  王维  张莹 《世纪桥》2023,(8):60-6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教师思维要新,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以武昌首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立足于“纲要”课程的建设情况,梳理积极心理学所探讨的“积极力量”“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的重要观点,并围绕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延展学生受教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目标,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三维角度,探究“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应有的题中之义,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整体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本文较深入地从整体性的视野探讨了高校两门主干课即“概论”课和“纲要”课的内在联系以及两门课程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概论”课和“纲要”课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具体思路,对“概论”课与“纲要”课教学衔接具有理论前引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21,(10)
“四史”学习教育要求将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与学生未来成长的方向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初中阶段开展“四史”教育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的新时代青年。为增强初中生“四史”学习教育实效,应注重打造优质内容、优化育人过程、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四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传承“四史”精神,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网络环境、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学生生源基础和学习习惯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高职院校推进“四史”学习教育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推进“四史”教育必须从合理运用网络资源,重视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结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四史”阵地管理,重视教学组织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上海曙光医院党委融入"六学"举措,组织各党支部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促进全体党员以史为镜、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相似文献   

13.
“四史”教育贯通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四史”教育“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即构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融合机制、完善开展“四史”教育的基本资源保障机制、打造“四史”教育的合力共管机制、构建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切实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4.
华如楠 《世纪桥》2023,(11):2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建党百年是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关键契机,各地高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将“四史”资源、活动形式、创新方法、育人成果等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突破其现有工作困境,促进其内涵、外延创新发展,推进其工作有效展开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的教学内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史”学习教育在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全局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关系到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解决青年学生现实需要、培养初心使命型青年人才等重大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重要论述,大力加强青年“四史”学习教育是引导青年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武器,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政治要求,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制、坚持以史育人,打造“四史”育人新模式、创新环境媒介,充分激发历史资源活力等路径,以实现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激发爱国奋斗热情,在实践成才中砥砺品格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筑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载体。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安装,都是对传统建造方式的革命性推进。为了培养更多装配式人才和大国工匠,将先进技能融入教学中已是当务之急。加强校企合作,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采用“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方式,紧扣装配式深化设计员、施工员岗位核心技能,融入装配式专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证内容,依托产教融合真实项目构建装配式课程教学模块,采用任务引领、“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提高技能,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张纯  王涛 《世纪桥》2023,(9):67-69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改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基于此,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前的现状与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构建基于易班平台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两翼三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三全育人”机制为基础,探讨了大学生“双创”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首先,分析了“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和要求,同时分析了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理论支撑。其次,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效果等方面。最后,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双创”课程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双创”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加强“双创”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20.
刘殿臣 《世纪桥》2008,(8):117-118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要在“基础”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基础”课的各章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础”课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对“基础”课教师进行心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