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4年来,瓮安各级党委、政府不仅下大力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干群关系,弥补民生欠账,强化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等工作,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和创新权力科学运行和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科学发展走上常态化、持续化和制度化轨道,真正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2,(21):10-10
贵州瓮安县委书记沙先贵日前在谈“瓮安之变”的启示时说道,新形势下,一些过去曾经管用的管理方式,渐失作用。尤其是经过瓮安事件后,他们认识到,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维权来实现维稳。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瓮安是一面镜子。2008年6月28日,一场大火烧向县政府办公大楼,瓮安的基层政权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危机背后,是社会建设投入偏低、民生欠账增多,是干部作风问题突出、干群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4.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以“五有”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建设由之前的“以民生为重点”的单向度推进,进入到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两大重点的双向度推进。这一转变表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通过社会管理的创新才能获得有效推进。那么,社会管理“管什么”,创新社会管理有哪些基本要求?这些看起来只是一般常识性的问题,但在大力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很值得我们去梳理。  相似文献   

5.
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前郭县以社区居民满意为目标,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居民群众水平为手段,大力推进幸福社区建设,推动了"五有一创"工程向纵深推进。创新服务模式,贴近群众"零距离"。协调社会组织及驻区单位,将社区服务职能划分为10大类35个子项,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为依托、民生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一站式”办公服务和打造“一刻钟”服务圈,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行动,确保了社区党组织服务人无遗漏、时无盲点。。共接收居民提议229件,解决群众难题357个,协调再就业岗位126个。  相似文献   

6.
辛雅静 《新长征》2010,(8):46-47
为全面贯彻社区党建工作"三有一化"的具体要求,我们敦化市丹江街党工委坚持以"三强"(强队伍、强保障、强阵地)工作为抓手,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居民事务代办服务、居家养老、“三支队伍”进社区、“四位一体”工作为着力点,以“服务居民群众、关注民生发展、构建和谐街区”为重心,全力打造党建工作新格局,赢得了居民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瓮安发生“6.28事件”,老百姓对“瓮”字解读为“公安被瓦解了”。事件发生三年来,瓮安县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一责任,努力在加快发展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针对瓮安县的发展变化,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批示:瓮安县的变化真让人高兴。教训是财富。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干群就能一条心。  相似文献   

8.
东马坊街道办事处是一个人多田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城乡结合型乡镇。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打造应城副中心城市、建设和谐幸福东马坊”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持、创新为动力、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东马坊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民生工程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态势。2011年,东马坊城镇化率达61.3%,比“十一五”末增加二点五个百分点,综合经济实力跻人湖北省“百强”乡镇、孝感市“十强”乡镇行列。2012年3月,东马坊又被确定为湖北省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相似文献   

9.
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民生的改善就谈不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十一五”时期,宣恩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抓手,在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同时,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2012年3月,宣恩县统计局按照群众幸福指数的基本指标在全县进行了抽样调查,群众幸福指数达到85,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0.
陈昌旭 《党建》2012,(3):39-40
2008年6月震惊全国的“瓮安事件”发生三年多以来,瓮安县痛定思痛,站在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立场上,注重正确处理“发展、民生、稳定”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不偏离,执政为民固根基”,始终把为民谋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最高工作原则;坚持“与民争利民则怨,让利于民民乃安”,始终注意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问题;坚持“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始终注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2003年非典时期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以来,像“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都有官员被问责,或受党纪政纪处分,或受国家法律制裁。问责制的实行,给领导干部以极大震撼,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对平息民愤,保持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公信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提高我国公权公信力的制度尖端武器。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新语     
《当代贵州》2012,(7):12
回顾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的历程。可以发现瓮安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转变作风。把干群关系修复好;以人为本。把民生欠账弥补好;齐抓共管。把社会管理强化好;更新观念。把科学发展落实好;创新机制。把基层基础夯实好。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刚 《唯实》2009,(10):83-8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中国社会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矛盾,多由突发事件引起,矛头指向权力与利益集团,其根源仍在于现实利益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途径,这是由社会建设的基本职能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发挥社会建设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关键作用,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以改革社会体制为推动力,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以完善社会管理为途径,维护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整合社会价值为载体,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1,(5):1-1
省委书记孙政才在我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时期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的时期,必须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名  张严冰 《前线》2013,(5):17-19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用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专题论述社会建设,突出强调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创新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关键手段,两者并举才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的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的提高,中国共产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一、“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在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上,党的组织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过程。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被许多学者反复提及。正在施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突出了“人民幸福”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持续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大力提升社会建设的水平,大力提高社会改革的力度。社会管理的难易与社会建设的强弱息息相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未来需要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新论述新举措,深刻体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快,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十七大报告突出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深刻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十七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大关系”,立足于现实国情,有重点、分步骤、理性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