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了崭新的内容。它不是对1956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中国特色"既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环境,还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中国元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有制度自信。不仅要通过学习引进来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也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拥有更多自己的"专利"。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谈话"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吴传毅 《学习导报》2014,(21):22-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了专章阐述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法治中国"是对"以法治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超越。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构想,这不仅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性高度,而且赋予了"美丽中国"丰富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深层的伦理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推动和建成"美丽中国"过程中肩负重要的责任。在"美丽中国"语境下要加强大学生态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代名词,"中国特色"有被虚化、口号化的倾向,因此,重新界定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就很有必要;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与什么是"中国特色"同样重要。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的理解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书林漫步     
《中国傲慢?来自〈世界报〉前社长的"盛世危言"》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9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震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人正在努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对于这个"新的超级大国",世界舆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象和描绘,而在法国《世界报》总裁埃里克伊兹拉勒维奇看来,正是这样一种胜利让中国滋生出傲慢情绪,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以关于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理论为根据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学说。"民主社会主义"几经演变,到20世纪以降,成为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既不承认社会运动规律又失去人类价值理想、只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思潮。"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其联系性、共通性逐渐削弱,其差别性、对立性日趋加强,直到在中国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论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则把对西方有一定适应性的改良版资本主义搬运到中国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姜秀英  刘振清 《世纪桥》2010,(21):108-10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直接承担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大任务。为提高教学效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学生心、入学生脑,创新和发展教学方法成为必然。本文阐述了创新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并以问题导向教学法为例,对创新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0.
一年前,她们因抄底黄金而一战闻名,被外媒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一词,来形容中国大妈对黄金市场的影响。时光荏苒,频频出手的"中国大妈"在一年之间完成了华丽转身:"武"能对阵华尔街,抄底黄金;"文"能谈时装珠宝,情迷香榭丽舍;"内"能持家镇宅,纵情歌舞;"外"能挥金置业,决胜千里。看似普通的"中国大妈"们每一次出手,都在创造一个奇迹。熟悉而又陌生的称呼背后,是中国已然强盛的国力和巨大购买力。  相似文献   

11.
曾辉方 《世纪桥》2011,(19):21-23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立足世界现代化的宏观视角,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的宏伟目标,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其所面临的"四大风险"也是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应对的风险。办好中国的事,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中国梦"的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而动态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强劲的载体",中国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3.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银 《世纪桥》2008,(9):21-22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双方批判了冒牌"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要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空谈"主义",强调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实际。批判了照搬"主义",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实质上已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或形式是否形成了某种"模式",应放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量。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十分热烈,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论者见仁见智。如果撇开某些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考量和隐忧,说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某种模式亦未尝不可、无可厚非。自然,中国亦无意输出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3,(10):61-61
8月17日的《环球时报》刊登社评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在"椭圆环"带内产生了一个"南亚三角"形,轴线所经之处几乎囊括了中国西部与南亚的所有重要城市。可见,中国四川对南亚开放合作的"三轴一环"的"南亚三角"战略构想呼之欲出,"三轴一环"的开放战略将产生"五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76年中国的政治天空,巨星陨落,日月同悲。继1月份78岁的周恩来逝世以后,7月6日下午,90岁的"中国红军之父"朱德逝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唁函,高度评价朱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象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着眼于俄国农村公社的现实考察,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伟大设想,发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卡夫丁峡谷"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是问题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当代形态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场,在实践上实证了马克思的科学判断。我们重新解构"卡夫丁峡谷"问题,辩证地、历史地、多维度地正确厘认"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自身价值,对于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辛向阳 《党建》2012,(5):24-26
精彩导读●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中国政治体制一直有一种"唱衰"的论调,如"脱节论"、"正当性论"、"治理危机论"等等。这些论调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存在着严重偏见和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