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脉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作服务民生、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切入口。一、把握需求,树立群众文化的民生理念。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却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很不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精神有着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等特质,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在满足人们物质追求的同时能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作为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是人民生活各方面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3,(17):58-58
如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6.
摆脱精神贫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理论逻辑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对精神生活向往的思想承续;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应该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耦合和构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7.
谢彤 《世纪桥》2024,(2):109-111
物质资料丰盛与精神文化富足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要求。精神生活“共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与现实考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助力人民群众解决精神难题与发展精神生活的稳定器,实现精神生活“共富”,必须发挥好核心价值观定向引领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同构性,用好核心价值观的“三倡导”,加强全体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融入度、健全评价体制机制等实践,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熊光清 《学习论坛》2009,25(12):54-57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中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成为农民群众期盼的“梦”。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滨海新区大田镇党委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以贴近农民生活、利于广泛参与为原则,大力培育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文化载体,让文化服务变“一阵风”、走过场为生活化、长期化,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实现了满足农民需求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刘占和 《新长征》2012,(1):43-45
在辽阔的松辽平原大地上,古老的黄龙府正以跨越式发展的轨迹向世人昭示着一个现代农牧大县、新兴工业强县和特色文化名县的崛起。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农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它不仅是幸福民生、健康民生,更是政治民生,是文化之本、民生之魂、和谐之基。云南文化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2.
沈利华 《唯实》2006,(8):20-23
2005年,江苏人均GDP已经达到3038美元,经济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拿出让各阶层居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目前江苏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始终把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作为己任,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更加重视民生问题,通过一系列民生建设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民生状况,充分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取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价值取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考量,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精神生活的建构中,大众传媒既有塑造和满足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大众传媒与精神生活的内在关系。发挥大众传媒对精神生活的建构引领作用,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创造更多优秀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齐勇锋 《当代贵州》2011,(30):27-27
两大背景:从国内层面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健康等目标。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后,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清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丰安 《探索》2023,(4):151-16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方面,这是共同富裕整体性概念中的多维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理想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探寻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从“国家—社会—群众”的框架来看,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性不强、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供给不对称、群众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匹配度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产品创新;传承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赴朝 《求是》2012,(17):22-24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系统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活品质源于生活水平,但是生活品质高于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若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理念,那么相对于精神层面需求,发展重点就会更多关注物质层面需求;相对于公共性精神层面需求,发展重点就会更多关注个体性精神层面需求。可见,提升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理念具有“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重个体需求,轻公共需求”的特点。现在,杭州把提升生活品质作为发展理念,理清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获得了检验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要求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关注人民群…  相似文献   

19.
殷荣奎 《学习月刊》2014,(10):35-37
企业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象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最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自身发展要借力推介、包装、宣传、扩大影响的内在需求,更是企业员工物质生活富有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一种企求和盼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内外在形象表现,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海人民的发展意愿在全国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更加迫切,不断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呼声也更加强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任务更加突显。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要想事、谋事、干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