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获得感"向幸福感递进,是国家和人民的美好希冀。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笔者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权益保障、需求满足和公平共享三方面提出了养老保障获得感的内涵,并对北京市1316名老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处于中高水平,随文化程度提高呈"抛物线"型发展趋势,独居以及在社区居住较久的老人养老保障获得感最低;(2)经济独立性、可帮忙的社工和邻居数量均可提高养老保障获得感;(3)家庭养老观念可以确保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社会养老观念的正向影响开始显现;社会养老服务提高养老保障获得感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服务补贴的作用尚未显现;(4)所持养老观念不同,老年人对于不同来源养老支持的定位也不同,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障获得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风险治理是现代国家政府事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政府风险治理的支撑理论开展分析,在探寻风险社会及其根源,以及政府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参与风险治理的三大原则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贝克的研究视野中,风险社会是个较为复杂的理论,现代化风险仅仅是风险社会的一个关键维度,风险社会还与社会的、人生的和文化的风险和不安全等等因素重叠在一起。我国正在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征程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不断汇聚凸显,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已然具备了"风险社会"的特征。风险社会理论与农村贫困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契合性。在风险社会的场域中,农户贫困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收入风险、资产风险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制度安排,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生活、发展的微观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家庭之中,通过从家庭中得到"获得"维系正常的个人活动。家庭是人们"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然而现代家庭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影响着人们的"获得感"。一、现代家庭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家本位""家国同构"等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仍以各种方式竭力为家庭成员提供保障,并帮助抵御风险,但却不足以应对现代化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相似文献   

6.
透过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的视角来审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众多风险及其背后存在的治理难题,通过分析风险在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指出要建立与现代风险特征相适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在风险界定、风险临界阈值、责任分摊以及社会正义等方面有所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预警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民生的最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且和人类社会相伴始终.我国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封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德政"、"仁政"等民生主张.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当各种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政治组织,而政治组织又走向了自己的最高形态--政党以后,政党与民众就成为了现代政党政治中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性仍然是传统"集权公共性"的延续,而所要构建的现代公共性一定是一种"分权公共性"。政府"集权公共性"的弊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显露无遗。以苏州市X区政府为例,"大政府"大包大揽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造成了公共服务低层次的均等化;财政经费短缺及人力不足;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较低;以及即使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民众获得感仍然很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政府传统"集权公共性"转变为现代"分权公共性"。构建基层政府现代"分权公共性"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政府,大社会";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其承接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提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它仍然占着养老方式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离开家庭到社会各类养老组织进行养老的方式,也在蓬勃兴起。发展社会养老的必然性  第一,实行计划生育,限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而今必须实行的国策。在此国策下,使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和一个子女的抚育义务,这在我国大多数人温饱型收入的情况下,是一个难以胜任的经济负担;即使部分老人有自己的离退休收入,物质生活也只能基本维持;但对四老一…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风险的表征、根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推动,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风险的突出表征为:社会极化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风险累积的力度;意识形态内生弱化凸显,加剧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社会结构紧张,潜存着社会结构风险和制度风险;风险分配不公平,增加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公共服务"内卷化"问题显现,极易诱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失范;自然生态风险增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压力。当下我国社会风险的诸多表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源,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独特性、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失衡多为经济利益牵导、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伴生高社会风险、中国社会存在诸多使风险放大的要素、全球化风险带来的冲击等是其根本原因。应对我国社会风险的出路在于:树立正确的现代风险理念;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创新公众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自然生态风险治理;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等。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多方形成合力等是改善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常态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在给社会领域带来矛盾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优化提供了新契机。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作为新常态重要内容的加速城镇化、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科技创新驱动均有可能成为催生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在新常态下,社会矛盾依旧以民生问题为根源,但同时表现出风险驱动性加大、信任资本缺失、多因素复合等阶段性特征。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所蕴含的"自反与协商"思想可为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借鉴:在政治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基础加强民生建设,再造多元主体责任共担的协商政治;在文化上,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风险文化,以社会认同构筑社会矛盾防控的思想屏障。  相似文献   

13.
快速变动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改革过程中,重大事项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首先应认识到重大事项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其次是分析重大事项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是探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的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确定性的终结,人们对知识表现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节,尤其是风险社会的到来,知识的运用使社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也产生无法预测的风险、灾难。因此,在承认知识有限性的同时,应把知识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重视人文知识的反思性,增强民众面对风险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谁来养老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对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纵向研究发现,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选择依靠子女转变为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经济意愿。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意愿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呈现依靠子女养老意愿减弱、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意愿增强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受老年人自身、代际、经济、健康、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转变表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力度,加快优化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适度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老年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谁来养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情感风险”概念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范畴,指的是由社会情感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到社会和谐的不确定性。判断情感风险的性质,必须以它给社会造成的功能性影响为客观依据。社会情感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定性、传染性以及影响的深远性。社会和谐因素的缺失是社会情感风险的根源所在,社会情感风险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变量。对社会情感风险的调控,要以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建构和公民的情感素质教育为重点,同时有必要借助一般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7.
张弥 《学习月刊》2014,(19):29-31
教育、就业、养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及国民健康、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是中国当前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公共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认识民生问题的现状,把握财政与民生问题的契合点,进而从财政上找准支持民生的政策策略,是中国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所说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温总理还说,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表明,风险社会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反思性概念.风险社会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意识、政府管理体系以及民族福利国家治理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改善社会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线》2007,(9)
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也讲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