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高、劳动就业问题较为严峻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劳动就业先是依靠乡镇工业的崛起,使80年代中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乡镇企业;90年代后,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职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城乡二元分割中进行的;二是其基本动因是在农业十分落后、在比较利益驱动下进行的;三是完全是自发的,在自发转移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计划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关于污染和占用耕地的相应制度。上述3个特点导致在劳动力转移中出现如下问题:1.农村工业发展的非城市化。在城乡二元分割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只能在农村内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速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非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农村工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分享城市的外部经济效益,制约着农村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生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市形成了“三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在各种经济成分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国有工业经济为主;在国有工业经济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所有制结构虽然作了一些调整,但公有制比重过大的格局尚无实质性改变。1996年,全市工业总资产221.26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拥有资产占9609%,非公有制经济掌握的资产仅占3.91%。全市工业总产值142.2亿元,国有工业占41.3%,集体工业占35%,其它经济成分占23.7%。5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4%,但职工人数、工业增加值…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是中国改革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也是建国45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1989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350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5%,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达518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从1978年到1989年的11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6倍,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了16倍;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6.1倍,其中乡镇企业增长的部分占63.5%;农村集体固定资产中乡镇企业占70%以上,成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11年来农民从乡镇企业直接得到的工资及用于分配的利润5856亿元,占农民净增收的1/4以上。农村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和财源才得以扩展。在东南沿海及内地大中城市近郊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且迅速繁荣。1978年至1988年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年均达到15.2%,如此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劳动力转移史上也是罕见的。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对乡镇企业给予了满腔热情的肯定,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本文拟就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许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转型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乡镇企业同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中就业人数增长了近4倍,但农村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布局相当分散:80%分散在各个村落,19%分布在小城镇,1%分布在县城以上,形成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局面,规模效益低下,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也正是如此,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同步,就不可能形成规模经济,以及有效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限制着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所固有的社区性质,极大地限制着要素的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扭曲,从而使一些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过早地走上了“资本替代劳动”的道路,这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较为稀缺的资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省经济总量中,乡镇企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1/2,工业产值的1/2以上,国民经济的1/3,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发展和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原有的许多优势正逐步退化或消失,企业竞争的对象、领域、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乡镇企业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问题是:增速回落,效益下滑,亏损增多。以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乡办工业为例,1997年,河南省乡办工业完成工业增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历经近20年的推进,现已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自1980年以来,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不仅增长速度缓慢,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同样投入100元固定资产,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利税比国有企业高出1.12倍。按照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中,依靠增加投入的部分达3/4,依靠提高效益的部分大约只占1/4,其中国有企业还不到15%。1980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与资金利税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的发生发展和成长壮大,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特有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异军突起,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迅猛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型和发展市场经济国家中几乎不存在的一种产权形式的企业,而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又普遍存在生存困难,发展举步推艰。乡镇企业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这两种发展态势、在我区的对比更为明显突出。在我区,乡镇企业主要从事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国有中小型企业也主要分布在工业领域,两类企业规模水平相近,具有较强的可比…  相似文献   

9.
政策信息     
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对乡镇企业再增加以下6项优惠政策:1,兴办乡镇企业、城乡联办企业、城市工矿扩散联营企影业和国有农场办集体企业(不含烟、酒等)免征产品税、营业税1年,免征工商所得税2一3年。 2.在老、少、边、贫地区兴办的开发性乡镇企业,可在5年内免征所得税。 3.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按利润的适当比例可在税前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的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800万,其中农林牧渔劳动力1600万,占57.14%,乡镇企业职工近700万,占25%,其它劳动力500万。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从8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一个全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阶段。这种变革的轨迹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所占比重的逐步下降,从1978年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有361万人到1995年的1231.1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搞建筑、跑运输的农村劳动力有近400万,另外,还吸纳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省份至少150万到200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度按30%计,有930万,苏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收。苏北地区仍有近600万的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比较利益面前,这些剩余劳动力随时会涌入进城的民工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11.
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马忠臣在《科技日报》1992年1月9日撰文概括了乡镇企业的十大贡献。一、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壮大了国力。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预计达1.1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二、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和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已形成固定资产2500亿元,占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总额的80%左右,成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三、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奠定了物质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各地乡镇 企业发展形势喜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经济 效益明显上升。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有企 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的大量出 现,乡镇企业竞争的范围、对象、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1)政策优势逐步弱化;(2)体制优势逐步消解;(3)产 业、产品结构不合理;(4)劳动力廉价优势逐步消失;(5)企业规模 过小,经不起大的风浪;(6)职工素质低,人才缺乏。能否把挑战视 为机遇,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乡镇企业继续保持高速 增长的迅猛势头,是关系到乡镇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 题。本文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供有关人士决策参考。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出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 目前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但从总体 上看,组织结构小而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高,可以 说,以往乡镇企业实行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经营 方式是以粗放式为主。因此,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基本上还是以 数量增长为主,是以量的扩大带动质的提高。然而,目前无论是国 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已经由价格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在《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决定》中指出:“要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上来。改变过去抓工业就是抓国有工业,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农业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之东南沿海和内地,起步虽较晚,但在我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在有的地方已是满园春色,“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贯彻国务院决定,抓住机遇,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是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牧民率先达小…  相似文献   

14.
国有工业企业领导制度建设,刘少奇从30年代至60年代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理论高度揭示了国有工业企业内部的基本矛盾,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同时从实际出发慎重对待各地确立的不同国有工业企业领导制度;突破长期以来只是单纯调整企业内部党政工相互关系的狭隘视角。在党的八大上他提出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入手,实现国有工业企业领导制度改革的新突破,党组织不应“包办代替行政系统日常工作”的重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工业企业领导制度的改革,不仅继承了刘少奇当年探索的积极成果,而且使之在全新的历史高度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所以这一问题在中国并不十分凸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得以暂时缓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发生转型,乡镇企业无法再吸收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横店位于浙江省中部丘陵山区,地形特点人称"七分山,二分地,一分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横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70多元。自1975年起,在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徐文荣的带领下,横店人开始创办乡镇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横店的乡镇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横店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公司,1995年横店集团进入了全国工业500强,1996年横店集团总资产位居全国乡镇企业集团之首,被评定为中国特大型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后,在横店集团的带动下,横店农村形成了高科技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横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横店集团成立后,先后创设了产权归企业员工共同所有的"社团经济所有制"模式,成立了"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以"共创、共有、共富、共享"为宗旨,主张企业的资产是全体员工共同劳动创造积累的,所有权应该归全体员工共同所有,企业应该使员工共同富裕起来,共同享有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徐文荣曾经担任横店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会长等职。2007年后,他担任具有慈善性质的协调机构"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主席。本期刊发的调查报告,是作者根据徐文荣的谈话纪要和他以往的一些思考资料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不仅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问题比较突出,乡镇企业亏损倒闭的现象同样大量存在、党的十五大把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扭亏解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那么拥有“半壁江山”之誉的乡镇企业如何自我加压,与国有企业同步实现三年扭亏解困的奋斗目标?本文试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乡镇企业扭亏解困的基本思路乡镇企业是指以乡镇集体投资和招用当地农民为主,于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生力量,是带领农民奔小康、壮大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主导力量。这类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  相似文献   

18.
闻建平 《唯实》2000,(12):37-39
股份合作制产生于 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改革 ,而后又在乡镇企业、城市集体企业改制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90年代初 ,股份合作制以其“杂交优势”成为多数国有小型企业最可行、最易行、阻力最小的改革方式。对此 ,学者们论证倡导 ,新闻界舆论宣传 ,一时间似乎股份合作制是搞活、发展国有小型企业的万应药方一样。在这种“赶潮”的背景下 ,个别地方政府甚至以行政干预方式将不符合股份合作制条件的企业进行强行改制。究竟怎样看待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就那么优越吗 ?国有小型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就可以一劳永逸吗 ?一国有小企业是我国国…  相似文献   

19.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早已经开始。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异军突起。然而,曾经给辽宁带来无上光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却在“东北现象”里困惑不已。 然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至今仍占全省工业企业的60%以上;上缴利税始终占全省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