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我父亲是从山东逃荒到大寨的,我1930年阴历十月廿八出生在大寨。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十来岁时我就到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当时贾进财也在这家干活,他从小没了爹娘,就在这个二奶奶家长大、当长工。我13岁那年,他叔做主给了我家一石玉茭,父母就把我许配给了比我大20岁的贾进财,他家又用一斗米把我娶过门。1945年共产党在解放区搞土  相似文献   

2.
郑眠石同志,原名郑凫,“眠石”是其表字。他感慨自己坎坷飘泊的处境,曾有“此身化作楚云飞”的诗句,因此又取名郑楚云;并曾用“陈楚云”的名字从事革命活动。眠石一九○九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步后里村(今属福安县坂中公社),其父郑大椿,以中医为业.眠石少时,因父母早丧,姐弟三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后来,其胞姐郑爱玉嫁给福安社口的小茶商陈幼西为妻,眠石兄弟遂依附姐夫、姐姐为生.一九一四年,眠石十五岁,曾到省城福州,投在同乡画家郭杏村门下学画。一年之后,眠石虽学画不成,但由乡村来到省城,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眠石回到福安后,由姐夫资助  相似文献   

3.
徇私     
正大有叔去世了,我接到电话后专程回乡为他送行。还没到大有叔家的门厅,撕心裂肺的哭声就从灵堂里传来,我两腿发软,但还是狠狠咬了一下牙,迈了进去。我给大有叔敬上一炷香,鞠了三个躬。看着他的遗像,往事一幕幕浮现——大有叔是村里有名的大好人。我父亲早逝,母亲拉扯我长大成人不容易。我上学期间,大有叔送钱送物没少帮忙。母亲总对我说:"你将来出息了,绝对不能忘了大有叔的好。"后来,我成了市交警队一名不大不小的领导。这些  相似文献   

4.
他心里总有一团炽热的火李育凡转眼间,和谭谈相识22年了。那时,我们同在一座煤矿,都是青年工人;不同的是,他长我几岁,且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是我写作的启蒙师长。后来,他蜚声文坛,我们终于分别了。我仍在煤矿,他进了省城,当记者、当作家、直到担任省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5.
儿子已经两岁了,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三个月,难怪他学会喊叔叔、伯伯、阿姨,甚至会说飞机、火车后才勉强会叫爸爸。儿子最先会说的话是妈妈,其次便是树。在儿子即将出生的时候,我和妻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小松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像松树一样具有不屈不挠、蓬勃向上、高风亮节的品质,像松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不在家的时候,妻就地给它锄草、浇水、施肥,像对待儿子一样精心呵护着它。儿子还很小,妻就抱着他到院子里散步,每次散步都要带他去看看那棵小松树。我和妻是在我实习的时候认识的。妻在我实习的…  相似文献   

6.
五叔在外经商发了大财。不久前,十多年未见面的他,忽然驾驶高档轿车回到了辽河岸边的故乡看望我母亲。我母亲高兴极了,让人去县城买回好酒好菜盛情款待他,却被五叔坚决地拦住。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家在邻水县偏远的山村。前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幺叔家唯一的两间土墙房子因受地震影响,没过多久就变得摇摇欲坠,不敢住人。这使原本贫穷的幺叔家雪上加霜,幺叔和幺婶成天以泪洗面。无论当地政府和亲戚朋友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后来,当地政府给他们找了临时住所,  相似文献   

8.
《唯实》1995,(10)
怕妻某君怕妻出名。妻指东,某君不敢向西,叫站不敢坐。一日,某君和朋友喝酒。酒至半酣,朋友议论起他怕妻的事。已大醉的他,大吼一声:“操,别嚷了!我是怕妻吗?我是怕岳父。”大家听后恍然大悟,想起某君的岳父是局长。“游戏”某对夫妻要离婚,邻居们听后去劝解。越劝,夫妻间的火药味越浓。两人都坚持要离婚,而且是非离不可。大家见状,就索性不劝。不劝后,两人火气自消,再不提离婚的事。  相似文献   

9.
大约是在1994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百花诗丛》,其中就有王立世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诗集《还是那颗星》。那时我就被王立世一些流淌着青春汁液的小诗所打动。一些报刊把他比为“青春的火把”,对他的诗作进行了较为客观的介绍和评价,我很赞同。他热爱生命和艺术、钟情自然和人生的激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山阴中学当教师时,就给我写信、寄作品,后来他考进了省城一所成人高校学中文,毕业后留在一个省直机关,再后来又被省人事厅录用为公务员。难能可贵的是在机关工作十余年,他没有弃笔,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没…  相似文献   

10.
正老家亲戚三哥最近来省城,和我见上一面之后,他匆忙离开,说是要去看望转院来的老领导。从县上的医院转到省城的医院,难道是病情加重了?在我追问之下才得知,这名老领导已临近退休,调岗到较为清闲的职位,平时身体不太好,经常去县医院做理疗,但毕竟还没退休,还得去单位上班。因为女儿在省城,后来他干脆搬了去,向单位请假,长期在省城医院治病。三哥说,老领导身体并无大碍,不过舍近求远换了医院,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不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1.
清光绪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夫,40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狗子14岁来天津在一家蒸食铺学艺。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炼就一手好活,自己开了一家包子铺,以水馅半发面,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的特色,引来十里百里的人吃包子。生意十分红火,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因此就有了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的说法,时间一长,人们都叫他“狗不理”…… 当年的狗子也许想都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包子铺已被国家收为国有企业,后来发展成为天津狗不理包子餐饮集团,下辖直营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有一位依靠开发野生软枣子猕猴桃致富的典型——盖泽财。现年55岁的盖泽财,1977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家乡的乡办企业工作。1986年他自己创建了一个皮鞋厂,干了6年,后来又养了3年猪,烧了几年的酒,但都没有找到一条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  相似文献   

14.
吴焯 《前线》1962,(19)
一定要走出一条路来著名牙雕老艺人杨士惠,出生在北京一个手工艺人的家庭。他的祖父、叔祖父及叔父都是木雕、牙雕的能手。十二岁他开始跟着叔祖父学木雕,作些建筑装饰和镂花木器等,不久,跟着叔祖父学牙雕。他叔祖父在当时是一个好艺人,对他要求也很严格,因而他学得很扎实,为终生技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天资聪慧,又肯干,因此不到五年工夫,他的木雕、牙雕就都出了师。  相似文献   

15.
爷爷的样子     
《党建》2017,(9)
<正>爷爷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一生都生活在小县城。他去世时,我还未出生,因而我与他竟是一面也未见着。爷爷育有八子,六儿二女,虽说我没见过爷爷,但叔叔伯伯姑姑和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了爷爷的样子。六叔常说,吃亏是福。六叔自小跟随爷爷卖菜。遇到爱讨便宜的客人,待上完秤定了价,必定要多抓一把青菜、多拿两个土豆。爷爷对此总是笑脸相迎,有时还会多赠几棵青葱、几块姜。年幼的六叔问爷爷,为何总让这样的人占咱们便宜。爷爷说:"吃亏是福,吃亏是福!"后来,六叔凭着爷爷教的生意经,做起  相似文献   

16.
忆秦刚     
正一秦刚是我的堂兄,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在我家里我叫他二哥。他是我伯父秦邦宪(博古)和伯母刘群先的第一个孩子,1930年9月出生于上海。为盼孩子一生刚强,他们为其取名秦刚。此后,伯父知道了秦家家谱到我们这一代男丁应从金字旁,因此,以后出生的秦刚的两个弟弟便先后取名秦钢、秦铁。同理,我的哥哥被父母取名秦铨(高中时他自己改名为秦福铨),弟弟取名秦铭(1935年7月出生),我也被按男丁取名秦锦(后改名  相似文献   

17.
我有过一次不幸的人生遭遇,曾于1985年没经登记就草率地拜堂成亲,第二年还生了小孩。孩子刚几个月男方犯罪入狱,我把孩子托交给他大伯后离家。后来,我登记结婚重新组建了家庭。如今我们的儿子都6岁了,家庭美满。谁想华子(就是当初那个男人)出狱后辗转找到我,口口声声要我去法院解除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家原住在邵武市水北乡二都大山村。说是“村”,其实只住着一家人——我父母亲和7个女儿。后来,姐姐陆续嫁人,有的从小就送人了,母亲也死了,就住着我和父亲。山上没有莲花,父亲年轻时听人家讲故事,说莲花最纯洁,出于污泥而不染,父亲就把7个女儿都取名“莲”,从一莲叫到七莲。大山村是名不虚传的大山,抬头见山,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之初,几个哥儿们打算去广东贩卖电子表,他们约小李一起去,小李不以为然,可是那些哥儿们都发了,等小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满街都是卖电子表的小贩了。小李跟我说,他很后悔,后悔极了。后来又有人去广东倒挂历,小李仍然没有去,他觉得那玩意书店里面太多了,赚不到钱,可这回他又错了。那天他喝醉了。终于有一天,小李决定一个人去广东。问他做什么生意,他竟然说不知道。但他说: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广东流行的东西,不几年内地就流行,只要你做了,肯定不会错。几年后,省城开了家最大的家电商场,老板之一就是小李。没过几年,他…  相似文献   

20.
李琦题字     
2001年春去世的李琦同志是位革命老前辈。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后来又一直从事文献研究方面的领导工作。他德高望重,平等待人;身居高位,平易近人。在我与他的接触中,两次请他题字的事,就充分表现出他的朴实作风。 1993年,我们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想办一本内部刊物,已决定取名叫《丰碑》,馆领导期望有一帧出自名人之手题写的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