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深圳,田英曾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帮助丈夫管理家族企业,创造了不菲的财富。3年前,她退出了商界,每天开着奔驰车,为深圳市残友软件有限公司的残疾员工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如今,她已融入残友家庭,成为残友们离不开的知心田姐。残友们亲切地叫她“奔驰玫瑰”。其实,田英刚到残友公司做饭时是挤公交车来“上班”的。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一首颇富生活情趣的哲理小诗。可供读者赏析的意蕴很多,姑且以"一个形象、两番事理、三点启示"概之。新嫁娘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古代女子出嫁,第三日(俗称"过三朝")开始下厨房做饭、炒菜、调羹。这个新娘很聪慧,当她动手给公婆调羹、做饭时,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婆婆难侍候""新媳妇难当"。那该怎么办呢?她想出了一个妙招,  相似文献   

3.
她,如花似玉的青春年华,却毅然决然放弃到城里“闯世界”的机会,一头扎进农业连队,以满腔热血经营父辈们开垦的黑土地。 她,承包种地11年,年年创高产,岁岁收入近万元,成为农场的“勤劳致富带头人”。 她,悉心赡养父母,真诚照料公婆,是被老人们夸来夸去的“好闺女”。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大伙称道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4.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一连,有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叫王春萍,她15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有帕金森病的公公和心脏病的婆婆,成为职工口中孝顺的楷模。8月15日,夜已深沉,春萍正忙着给两位老人赶制两件厚实的毛衣。再过几天,就是公婆金婚纪念日了,她准备好好张罗一下。躺在床上的丈夫催了她好几次:"明天家里的  相似文献   

5.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6.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张守新、王凤仙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还有97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和一个女儿。张守新一直是连队的保管,有时遇到夏收总是忙得顾不上家,爱人王凤仙从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王凤仙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  相似文献   

7.
正起床、倒尿盆、帮老人整理房间卫生、给老人梳头、刮胡子、喂老人吃饭……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她总是不嫌麻烦,总是笑眯眯地面对每一位老人。她说,我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觉到幸福和温暖。她就是十三师红星二场康健养老院的主家人——陈召秀。今年47岁的陈召秀,2000年和丈夫陈中奎从甘肃天  相似文献   

8.
提起二师三十三团加工总厂的职工刘翠英,同事和街坊邻居们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和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她在逆境中默默地承受着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所做出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今年47岁的刘翠英,曾经也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能干,女儿乖巧听话,公婆能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16岁时,丈夫在意外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  相似文献   

9.
有妈真好     
男人也会多愁善感,我是说在母亲节前后这几天。一向表情全无、每晚加班的丈夫,今天吃过晚饭后就躺下了,眼瞅着天花板,讲了一个“五一”假日的故事。丈夫说,他领着孩子逛公园时,碰到了娘俩儿。老人头发全白,有70多岁,陪着老人的儿子,是位中年男人,看上去有40来岁。儿子让老人摆着各种姿势,一会儿撩撩她的白发,一会儿整整她的衣服,相机频闪。儿子买了一支冰糕,老人吃了一半不吃了,顺手递给了儿子,接下来应是儿子找垃圾筒扔冰糕,可是,没发生这一幕,儿子把娘剩下的一半吃了。他为什么要吃呢?丈夫问我。像琢磨一篇文章的主题,对生活小事不屑一顾的丈夫这回较了真,也不去加班,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也许那个人想起了小时候,他的老妈嘴对着嘴喂他;或许他是无意识,因为那是他娘。然后呢?我问。然后,儿子拿起一方纸巾,给娘擦了擦嘴,也没有扔掉,而是又擦了擦自己的嘴。这个细节,又让丈夫颠来倒去地说个不停。任丈夫鬼叨念地说吧!我不答腔,也不敢理他,因为婆婆早就去世了,千般情,万般爱,让他到哪里找他的亲娘诉说?男子汉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05年,勤劳朴实的陈艳荣满怀着幸福嫁给了四师六十七团三连的青年周英哲,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当年10月,陈艳荣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周逸飞,从此,一家三口和公婆和睦相处,生活得幸福安定。多年来,陈艳荣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是连队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陈艳荣是连队的职工,和丈夫种着200多亩土地,公婆身体不太好,为了让丈夫安心种植,她承担起家庭的所有事务,  相似文献   

11.
《兵团工运》2020,(1):21-21
1988年,六师军户农场成立敬老院时,25岁的冶芝梅自愿选择了敬老院护理员岗位,开始精心护理不同民族的孤寡老人。当冶芝梅第一天上岗时,老人们见到这位年轻的回族媳妇,个个都撅着嘴,谁也不理她。为了打破僵局,她每天主动和老人们聊天,拉家常,为他们拖地、做饭、端饭,擦洗身子、折叠被褥,把所有老人伺候得十分周到。  相似文献   

12.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13.
屯里孝媳妇     
《党建》1999,(4)
22年前,卢桂香嫁给了辽宁省皮口镇的农民栾凤样。婚后第二年,栾凤祥到营口搞建筑,卢桂香就随丈夫在营口安了家。一天,栾凤祥向卢桂香道出了他心中多年的牵挂,原来,他在老家小栾屯还有一个家。那是在栾凤祥9岁的时候,母亲因忍受不了患精神病父亲的折磨,带着他改了嫁。如今,爷爷70多岁,卧病在床,父亲精神病不见好转,老叔患了类风湿病越来越重,三个老人连个做饭的都没有……卢桂香听罢,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着,她翻来覆去地想,回去吧,舍不得营口这个舒适的家;不回去吧,又看不得丈夫那牵肠挂肚的样子。她跑回了娘家,娘对…  相似文献   

14.
初识石宗英 ,简朴的衣着装束和平常百姓家庭主妇并无异 ,几道深深的皱纹镶嵌在额上 ,足可以让人领悟到她的艰辛和勤劳。改革开放前 ,她和其他农民一样 ,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石宗英承包了十几亩土地 ,每年的丰收总会给她带来几分丰收的喜悦 ,却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每年一家子人的经济开支仅靠丈夫微薄的工资勉强支撑。丈夫拗不过她 ,给她在县酒厂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上班的第一天 ,车间主任安排她拉酒糟 ,每天下班腰酸腿痛。厂领导看到石宗英忠厚老实、机敏能干 ,又叫她到发料车间 ,发料工作虽然不轻松 ,但比…  相似文献   

15.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有一位96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大家都感叹老人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好儿媳。王凤仙就是人们口中的好儿媳,王凤仙今年57岁,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结婚以来,她从没有和公婆发生过争吵,虽然公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农二师二十二团十三连路艳冰家庭中,婆媳、妯娌、邻里之间相敬、相亲、坦诚相待,她用平凡和真诚构建了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路艳冰和公婆住在一个连队近10年,他们夫妇都是一线承包职工,每年早春播、田管、秋收大忙季节,也是公婆最忙的时候,婆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难忘而漫长的日子,七年,2520天。 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亲情、真情、儿女情。 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用眼泪表示对儿媳七年来无微不至的侍奉之情。 她就是七年来侍奉公婆而无怨无悔的马雪琴。 1995年春,28岁的马雪琴从山东老家来到四十六团和在机务连开机车的周民利结了婚。从结婚当新娘那天起,马雪琴就承担起了全家所有家务,洗衣做饭,给瘫在床上的公公喂饭,端屎倒尿。 1997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马雪琴的婆婆马淑芳因患高血压、脑血栓,连话都不会说,全身瘫痪。  相似文献   

18.
正刘秀枝,河南省兰考县南彰镇蔡庄村人。1925年农历十月初一生于革命家庭。她的公公婆婆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在共产党地下组织地委书记戴晓东、共产党员徐锡鹏(她的表哥)和公婆、丈夫的影响下,她渐渐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打倒日本、保家卫国"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正一师四团的斯发兰、斯发蓉姐妹不离不弃照顾鳏寡老人痴呆病患已达20年。记不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姐妹俩为了这老少两代人合衣而卧、与双方的丈夫分居而眠。目前,83岁的张玉德老人身体硬朗、红光满面;51岁的憨儿张建满脸都是孩童应有的纯真笑容。对姐姐斯发兰来说,1988年是她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丈夫杜代泽的养母刚刚去世,将一个实际年龄28岁却只有2岁孩童智力的憨儿以及后嫁的鳏寡丈夫托付给了她。"当时自己在团场承包土地,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且上有一对父母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46岁的谭喜梅,1990年从河南西平的一个农村随丈夫来到公婆所在的一师一团二十三连,当时公公已退休,婆婆不久病逝,丈夫接过老军垦父亲的班,在连队承包土地。作为家属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谭喜梅从嫁过来起夫妻同心,勤俭持家,极尽贤惠。婚后尽管家境一般,但家庭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2011年6月,谭喜梅82岁的公公因患脑梗送到了师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老人的生命被抢救了回来,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