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晋 《党的文献》2007,(5):84-8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2.
陈晋 《党史文汇》2008,(3):55-5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3.
《理论导报》2015,(8):29-30
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不能讨论,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选择,既需考据事实,更需辨明是非记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一个人,失去记忆等于失去自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4.
<正>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筑牢主流,摈弃"虚无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一文,文章指出,记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一个人,失去记忆等于失去自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历史的共同记忆,责任和使命便成了空白,现实和未来就没了依凭,更谈不上文化的积累、智慧的叠加。龚自珍所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1,(23):19-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相似文献   

6.
口述史料既承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永久记忆,也为研究一个政党、一段历史提供丰富的阐释空间。文章探讨党校图书馆开发口述史料应关注和把握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在矛盾中共处是普遍的事实。各民族和谐共处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理想和目标。就我国而言,和谐共处是对我国民族关系从宏观上做出的一种高层次定位,它更适合用来概括今天国际国内环境下民族关系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愿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交往的历史视野中为我们展现了民族共处的历史画卷,提出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如何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共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处的论述,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井冈之魂     
一切认识的根都缘于记忆。记忆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怎样认识从前,就意味着怎样开拓未来。让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像火炬一样,燃烧不熄,照亮我们的前程!--题记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往今来,任何民族的发展与国家振兴,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文化是支撑国家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复兴、崛起的先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正确处理新世纪的民族问题,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一、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会永恒存在,民族同阶级和国家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最终走向融合与消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民族的消亡有一个自然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有民族的存在,就必然有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97年来,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时代考题,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立历史和时代发展潮头,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历史担当、昂扬的精神状态,认真"回答"每一个时代考题,书写了无愧于民族、历史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相似文献   

12.
当硝烟慢慢散去,猩红渐渐淡去,记忆便变得遥远,变得模糊起来。在一种可怕的淡忘和漠视中,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忘记了奋斗的艰辛,一个又一个的民族失去了前行的动力,一面又一面的旗帜在风云变幻中风采不再。列宁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当今中国,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记起和缅怀,先贤们用血肉之躯铸成民族的丰碑,凝成走向强盛的中国不可缺少的精神。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战斗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  相似文献   

13.
李炳银 《党建》2019,(5):56-57
正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的革命斗争或许只是这个伟大洪流中的一个小部分。后来,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凸显重要性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走近冀鲁边区,走近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等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和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块高地;高校事业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学习好、实践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等教育当前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特别是,高等学校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发展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说到底是它代表的那种文化的兴衰存亡。一切称得上伟大的民族,一定是创造了辉煌文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考古学中,有"地层"之说。如同文明的遗迹,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在岁月的淬炼下,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塑造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相似文献   

16.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民族,就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国家,就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就难以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是对文化历程的回忆。历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和折射,历史与现实具有深刻的联系。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作为了解这个国家广阔背景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厚重,就越说明它有强烈的使命感,说明它在密切地关注着自己的前途与未来。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精神本身也是历史文化的熔铸。人们尊重历史,通过历史去对传统文化进行回顾和展望,是为了达到“述往事,思未来”,“观古宜鉴今’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从现实的存在中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所…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问题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难免会造成各种矛盾,甚至会破坏一个国家的稳定。中国是一个民族多元的国家,民族问题势必在中国长期存在,解决民族问题自然也就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的政权关注的课题。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民  相似文献   

20.
<正>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时刻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一场盛大的庆典重温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一个国家的和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