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伦理维度的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相统一的视角,可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认为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悖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的张力之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伦理问题的历史向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既定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使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成为可能,而且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之间张力的动态平衡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在稳定、良序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难以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受制度格局的制约,加上政府职能不清晰、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倡导用积极的福利理念代替消极的福利理念,坚持以消除社会排斥为目标,以多元分担机制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政策取向。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的实践路径是树立积极、理性的价值理念;建立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多元福利供给体系;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程度.国际社会上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取向及改革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应在制度型福利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的适度"普惠制"农村福利体系.这种制度性选择既彰显了政府的责任主体角色,也是对农村社会长期缺失基本福利的一种补偿,同时回应了中国"福利三角"的不平衡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出的"全民共事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框架.它既是人心所向,又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而合理性与可行性兼备,可望成功.  相似文献   

6.
在澳门传统的福利政策中,政府承担有限的责任,其角色定位符合传统的"东亚社会政策"模式.回归祖国以来,特区政府加大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承担,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提供各种普及型社会福利,政府的角色定位呈现出"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特点.需要审慎厘定政府在福利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实现"强大而有限"的政府定位,确保社会福利得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想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和谐命题的提出及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寓于传统社会结构中,遵循着"关系慈善圈"的差序格局式的赠与观念,建立在不平等的个人关系之上。现代公益理念的基础则是以志愿追求公益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方式解决公共性社会问题,是将公益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一种拾遗补阙而已。在中国现代公益理念的培育中,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资源,构建社会组织,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品质感,特别是要低期待,给中国企业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通.毛泽东运用带有"通变"思路特征的"东方式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中国式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中国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从而构筑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