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的著作《毛泽东的故乡》。海伦是第一个访问韶山冲的美国记者,是第一个写毛泽东故乡的外国作家。她还声称,自己是收到过毛泽东亲笔信的唯一西方妇女。1973年1月2日,海伦在北京告别邓大姐,登上火车,1月3日抵达长沙。就在这一天,毛主席亲笔写信派专人送到长沙,对她表示感谢和新年祝福。海伦由此开始了对湖南两月的访问。她遍访了毛泽东出生、成长、学习、劳动及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采访了毛泽东的亲友,掌握了大量资料,调查了湖南解放后20年的巨大变化,描述了中  相似文献   

2.
正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和任弼时的亲笔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埃德加·斯诺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那里。海伦也是一名美国进步记者。1937年4月,她在斯诺的影响下,只身前往西安,并成功进入延安,写下了她的成名  相似文献   

3.
海伦·福斯特.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律师的家庭.她的父亲约翰·穆迪·福斯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师.在海伦早年的记忆里,密执安湖上的滚滚波浪,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1年8月,海伦来到中国上海,在驻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馆当秘书.就在这一年,海伦认识了正在上海的埃德加·斯诺.1932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1933年3  相似文献   

4.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5.
海伦永远忘不了对少帅的记忆:他那天身着一件灰色长袍,愈显儒雅,他有些激动,全身充满革命的激情。1936年6月,南京国民党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紧张关系如阴云笼罩着西安。此时,埃德加·斯诺只身秘密去了陕北,夫人海伦则留守在这座古都,海伦确信这里必将有绝好的新闻发生,她甚至认为这也许是她最后一次有机会来记录历史了。新闻果然在毫无征兆之时发生了。10月3日,张学良派人来请海伦———在西安唯一的外国记者前去采访,希望通过斯诺工作的报纸———伦敦《每日先驱报》向外界披露西安的形势。海伦永远忘不了对少帅的记忆:他身着一件灰色长袍…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宋黎:想不到昨日(笔者注:1982年4月10日)收到你从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寄来的信,告诉我你为签署加州奥克兰市同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协议来到美国。并谢谢你送我织锦缎。”这是与宋黎阔别46年后,海伦·斯诺写给宋黎5000字长信的开头语。 海伦·斯诺(全名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于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犹  相似文献   

7.
海伦·斯诺,美国人,在美国犹他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来华。1932年底与在华美记者斯诺结婚(1949年离异)。翌年迁居北平,任美国在远东最有影响的报纸《密勒氏评论报》驻华北记者。1936年6月,斯诺由  相似文献   

8.
令世界折服的外交家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  相似文献   

9.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会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  相似文献   

10.
艰难成行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敌后解放区军民的抗敌斗争,深深地吸引看驻华外国记者。 1944年2月,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主要是美国记者)联名上书蒋介石,再次提出访问延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983年5月14日,胡乔木在《会见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谈话》中谈到江青的“残忍”时说:“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件事。江青陪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去天津附近的小靳庄参观(她认为小靳庄是她的一个代表作),他们的汽车在路上撞死了一个人,马科斯夫人要求赶快停车,但江青拒绝停车。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江青的人格,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是多么残忍!”(《胡乔木谈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12.
李敏 《湘潮》2008,(1):44-45
长征时,刘英26岁,身高还不到五英尺高,娇小得就像小孩子玩的布娃娃。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曾经说她无法想象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长征途中,刘英先是负责政治宣传工作,后又分管中央领导人的生活和文书工作。她瘦弱矮小的身材在部队里穿梭,宣传形势,鼓舞士气,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人称“小麻雀”。  相似文献   

13.
海生 《党课》2012,(4):118-120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了对于光明的美好向往。在海伦的设想中,重见光明的第一天,她要把所有的朋友都叫到跟前,好好地认一认他们的脸;  相似文献   

14.
费芸 《红岩春秋》2014,(5):34-36
正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arold White),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抗战时期,白修德曾在重庆国民政府任宣传部顾问,也是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中国  相似文献   

15.
折服世界●三年时间里,他会见外宾百余次,思考问题敏锐,言辞铿锵有力,令世界为之折服。在我给小平同志做专职保健医生的三年时间中,他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还有他接受法国、南斯拉夫、西班牙、英国、丹麦等国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等。那时,他已是76岁的人了。然而,给人的印象全然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他的精力很旺盛,外事活动频繁,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天会见几批客人是常事,他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对答如流。就拿1982年9月24日来说吧,我作为专职保健医生,对小平同志24日那天紧张的安排、繁忙的工作很担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外交生涯的开端──《毛泽东年谱》编写补记一则蒋建农毛泽东的外交生涯是从1936年7月在保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开始的。从1936年7月到七七事变前的一年间,毛泽东在陕北共接待并会见了六批外国友人,构成了这个时期毛泽东诸多革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郑金刚 《党课》2014,(18):101-104
1946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破裂,中国内战烽烟渐起。就在美国华府大多数军政要员都乐观地认为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的国民党政权很快就能赢得胜利之际,曾在中国抗戡期间任《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的自修德和贾安娜出版了《中国的惊雷》一书,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客观、全面地展现在美国公众面前,引起了人们对华府政策的一片质疑。  相似文献   

18.
国际要闻 1月11日,为期两天的波黑重建问题国际会议在布鲁塞尔降下帷幕,与会的50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审议了波黑重建的优先方面,并确定今年国际社会提供的重建资金总额为14亿美元。 据新华社1月15日消息,美国著名女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斯诺11日在美国一家养老院病逝,享年89岁。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去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曾授予她“人民的好使者”称号。  相似文献   

19.
正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迈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次年1月29日至2月4日,邓小平接受美国总统詹姆斯·卡特的邀请成功访问美国,中美关系揭开新篇章。鲜为人知的是,邓小平在访美前,接受了美国记者的联合采访,让西方人认识到:邓小平"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领导人"!一1979年1月5日上午,在外交部部长黄华、外交部顾问浦寿昌陪同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会见在中美建交  相似文献   

20.
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