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贵州文化如同复调音乐,并非是单色的,而是多彩的;贵州文化又是一体的,即在各民族互相交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复调,是从"复调音乐"中借用"复调"一词的内涵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如同复调音乐,并不是由一个主旋律构成,而是由许多独立的旋律相互交往而成。每一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因之,可称为民族文化的复调。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本身就是复调式的。1988年秋,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作特纳(Tanner)讲演,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2.
滕晓 《学习月刊》2010,(8):23-2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取向及潜在的价值意识,同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交流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文化的交汇点.即形成了费孝通先生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中,我们既要承认各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同时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以此来达到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彼此团结、共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活动,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践》2021,(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文中提到,"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必须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而考古学特别是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发展,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中华文化是经过互相吸收、互通有无而巩固、发展、壮大的。从新石器时期起,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文化区、各族群文化之间传播、接触、交流与融合的互动便开始了。在这种民族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凝聚多元文化的核心——汉族及其文化。这种文化融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文化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是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各种文明间的共处交流、兼容并蓄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简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范标识。中华民族概念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56个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民族复合体,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树立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至上理念是构建民族法治体系的关键,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要靠56个民族共同维护。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0,(23)
<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8.
民族伦理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中华伦理文化为根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价值准则和规范体系。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伦理与中华伦理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一性不断增强,这种同一性构成了民族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一致性。而民族伦理的独特性特征,则使它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补性,同时又在两种不同的身份建构中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9.
云南各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共同栖息繁衍,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结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类型和多元民族文化形态,构成了今天云南各民族间一种源远流长的血缘相亲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发展着的不断交融的民族杂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0.
宣讲提纲     
樊宏英 《党建》2024,(2):40-41
<正>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根本土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6,(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次把握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特征,并且创造性地对中华民族及其构成民族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对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及其构成民族的属性差别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对中华民族构成国情的正确认识和重大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6)
<正>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事实证明,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一统、增进共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6,(6)
西力东侵改变了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轨迹,传统的"家-国"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动员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构建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构建民族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构建认同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成为全民共识。西方国家施加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这种愈发稳固的中华民族认同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弥合了国家疆域与民族区域的张力,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石,为执政者提供政治动员的思想资源,并构成国家认同的内核。然而,在民族国家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认同有弱化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全球化时代凝聚全民族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试图在"共生互补"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中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继而提出了在高校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一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朱碧波 《探索》2022,(3):73-8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1,(4)
正青觉在《红旗文稿》2021年第5期撰文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广泛认可并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切实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工作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这本书对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进行了溯源和规律探讨。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这本书是我国民族学和文化学发展重要奠基之作。从民族学和民族工作角度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有关我国民族关系的规律总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的篇章结构贯穿着一条主线,即  相似文献   

18.
汉代构筑了大中华疆域形成的基础,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大中华民族国家版图的形成。在儒家传统民族观指导下,中央王朝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始于汉代的独尊儒术,使文化认同趋于一统;史学亦形成了"汉盛于周"的历史定位,并具有强烈的"宣汉"意识。有汉一代,大一统思想成为政治稳定器,并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由此,汉代以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一切重大政治文化现象,均辉映着大一统思想。探察汉代对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建树,阐发汉代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一体与多元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对待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伦理态度,首先需要各民族对自身的伦理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伦理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相互承认、彼此尊重、理性宽容。唯有如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才能既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又能在长期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要进一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的民族关系,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各民族的"国族"意识,培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努力形成各民族的利益共同体,缩小各民族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