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5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是功不可没的。吴建民曾给毛泽东、周恩来和陈毅做过翻译,担任过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等职。为表彰他为中法交流作出的贡献,2003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向他授予了“大将军”勋章。其实在这位外交“大将军”的身后,有一位同样出色的大使——他的夫人施燕华。施燕华原是中国驻卢森堡大使,曾多次为邓小平做过翻译。“夫妇俩都是现职大使的,我们给外交部开了头。”吴建民自豪地说。  相似文献   

2.
张兵 《党史博览》2010,(9):18-20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称吴建民为“世博会大使”,赞扬他“为他的祖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不能接触,得把他们请走了才去,但现在我们走在了一起。”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近日赴台与台当局“外交”人士展开对谈j这些曾在国际场合“杀红眼”的对手如今一起坐下来回顾这段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慨“我们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9,(7):55-55
马国川在5月11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报道其与吴建民(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对话,记者问:有人认为当前世界是一个需要继续斗争、继续革命的世界。对此,您怎么看?吴建民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20世纪很长时间里,世界的主题是革命和战争。但时代是会变化的。80年代初,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  相似文献   

5.
1994年春天,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带着克林顿的“最惠国待遇”牌和“人权”大棒访华。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在中国领导人与克里斯托弗会谈后举行了一个“吹风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著名外交官吴建民刚到法国时。法国当时的卫生部长贝纳特·库什纳在法国是有名的“人权斗士”,他从未访问过中国,但常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上对中国大加指责。  相似文献   

7.
张刚 《党建文汇》2006,(6):30-30
《解放日报》刊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演讲稿,演讲稿中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博览会,是人类在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两个活动。对于这样的机遇,我们别把它们当成“小机遇”。应该看到,奥运会是北京的,更是全国的,世博会是上海的,更是全国的,这是“大机遇”。是什么样的“大机遇”?一是开放的机遇,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机遇。二是合作的机遇,两项盛会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合作。三是老百姓素质提高的机遇。四是凝聚人心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任周恩来的法浯翻译。在今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30周年纪念日前夕,吴建民应《环球时报》之邀,阱述了一段令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王凡 《党史博览》2008,(2):36-39
吴建民来到欧洲时,正是东欧剧变的前夜/他批改研究人员的文章,主要是从大局观上着眼 1988年底,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调研组当参赞的吴建民,突然接到来自国内的调令,调他到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当参赞,协助大使刘山工作。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1,(5):59-59
吴建民在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2月下旬,我出席了在阿布扎比举行的题为“美国、新兴大国与跨国威胁”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议程上没有关于中东形势的议题。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代表,都认为中东剧变来得很突然。但是,我在同与会的阿拉伯人讨论时,他们觉得并不突然。去年5月,我曾到多哈参加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会上一住中东著名企业家发言简短,但引起与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起,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首次在日内瓦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反华提案以来,中国代表团在范国祥、金键和吴建民三任团长的率领下,“七战七捷”,最终迫使西方国家无可奈何地偃旗息鼓。限于篇幅,本文介绍第52届人权会议以来,以吴建民大使为首的中国外交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了祖国的尊严而进行的顽强斗争。  相似文献   

12.
《南方周末》刊登对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的访谈文章。摘登如下。 记者:您怎么看民族主义情绪对大国地位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凡 《党史博采》2008,(11):46-52
<正>金克尔先生有点健忘,你没资格教训中国/把4月22日这一天放大来看/美国人权代表团长和人权助理国务卿对阿克拉姆施压/拉米什维利给吴建民提供的是错误情报/库奇娜看上去被吴建民的一席话打动了/国别决议审议的时刻越来越临近了,交锋再度出现。4月16日,德国外长金克尔作为贵宾到会发言,他在发言中引用了反华分子吴弘达的言论,对中国进行点名攻击,且措词比较过激。因为事先知道金克尔发言会攻击中国,吴建民就没有到会场。会后到会的人向吴建民汇报了会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王凡 《党史博采》2008,(10):31-37
<正>李鹏对吴建民说:明年的人权会议就看你的了/1990年的反华提案挑起人权委员会内首次大国直接交锋/中国动议支持票连续三年递减,1995年未获通过,是吴建民履新时面对的严酷现实/1995年底,吴建民正式接到江泽民的主席令,结束在荷兰的大使工作,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相似文献   

15.
曾任中国驻法大使、国际展览局主席的吴建民亲身经历了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过程。由吴建民、施燕华夫妇合著的《我与世博有缘》(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书中讲述了申办世博的一些细节。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南方周末》刊登对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的访谈文章。摘登如下。记者:您怎么看民族主义情绪对大国地位责任的影响?吴建民:任何国家崛起的过程中,都有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阶段。民族主义情绪,成分上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无可非议,另一个成分就是排斥他人,这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17.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前驻法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近日回顾了50年来中法建交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吴建民的文章称,今日中国,奢华之风已经成一大公害。不少地区,不管午餐还是晚饭,吃饭就要饮酒,饮酒就要豪饮。经常看到当地的官员端着酒杯从饭店的这个厅到那个厅去敬酒,为了表示尊重,每次都要一饮而尽。  相似文献   

19.
王凡 《党史博采》2007,(10):9-15
现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是外交部第十位发言人,前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特命全权大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他在任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期间,在反击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发起的"人权战"中赢得非常漂亮,在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他促成了江泽民主席的第二次访法,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首次出席西方七国集团会议……显示出他卓越的外交才华。他在回顾自己的外交生涯时说:"我的外交人生铺垫,是在联合国的十年完成的。"我们有幸在著名传记纪实作家王凡的《吴建民传》一书出版前,得以先在本刊连裁书中有关吴建民在联合国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王凡 《党史博采》2008,(12):27-31
<正>彼得森承认提反华提案是应美国要求/李鹏把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吴建民/美国代表团团长南茜·茹宾说吴建民"每一分钟都利用得很好"/当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决定不参加反华提案的消息传到日内瓦,在人权会议上的西方阵营中引起一片混乱。在4月4日前的八天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