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夏爱华 《党课》2013,(19):104-105
母亲住在郊区,每次回家去看她都要坐很长时间的长途车。因为这个,也因为工作忙,成家后,我们姐弟四人各忙各的,去看母亲的次数越来越少。又因为母亲一直不肯装电话,所以联系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2.
陈放 《当代党员》2006,(11):57-58
我叫任静,是秀山一中高2008级18班的学生。 张伯伯,给您来信,占用您宝贵的时间,实在过意不去,但我无可奈何,只有找您才有希望,因为,我们家出现了莫大的困难——我的母亲,由于积劳成疾,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急需动手术治疗……我母亲李国珍今年才42岁呀!她上有我70岁的奶奶、外婆要赡养,下有我和弟弟两个未成年孩子……救救我母亲,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笑脸     
我虽然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缺吃少穿的穷日子,但小的时候常为买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与母亲吵要。不是母亲舍不得,而是因为她真的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如此开销。母亲在无奈时总这样劝慰我们:“你们姐妹三个能够一起上学已经够幸福的了,能省就省一些吧。”每当我们看到母亲愁苦的脸,知道她心里也是很难受的,就不敢再吭声了。在这样的日子中我们一天天成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使母亲的笑脸日益多了起来。因为我们家不仅分到了田地,还分到了几十棵果树。每到秋收的时…  相似文献   

4.
多爱20年     
张军霞 《党课》2010,(6):89-89
他追求她时,追得很苦,因为她的母亲坚决反对。原因只有一个,两家的距离太远,而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母亲的掌上明珠。况且,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公司工作,算得上是白领,怎么看也不般配。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6.
哲理漫画     
黄巧编译 《党课》2012,(6):128-128
旧金山的约翰给在纽约工作的儿子戴维打电话。 “我也不想让你感到难受,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坏消息,我和你母亲已同意离婚,45年的煎熬我们受够了。”约翰的话音中有一些失落感。  相似文献   

7.
正"妈,今天下雨路滑,就不要出去买菜了。"坐在办公室的我,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轻轻地对电话那头的母亲叮嘱。"这点雨不碍事,你工作忙,就不要操心买菜的事了。"母亲说,"还有,中午在单位不要凑合啊,要好好吃饭,你太瘦了。"听着母亲关心的话语,在这个下雨的秋季,我心里暖暖的。在我刚刚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这个幸  相似文献   

8.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9.
正亲爱的母亲:我离开你已经十二年,你也整整受了十几年的苦难,现在总算出头了,因为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嵊县,我也已在二十几天前回到了上海!母亲,请你不要怪我十来年没有给你信息,因为那时候敌人和反动派不让我们通讯,我们应该咒骂那些家伙!我到上海之后,工作实在忙,曾去打听过明弟的信息,好容易才知道他早离开  相似文献   

10.
赵文静 《党课》2010,(9):106-107
母亲来城里,提出想要去赶集。我很不以为然,放着多家环境优雅的大商场不去逛,偏要去集上挨冷受冻。但是母亲一再要求,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相似文献   

11.
<正>1983年,母亲接下编辑出版《巴尔扎克全集》(以下称《巴全》)中文版的重任,从1984年《巴全》第一卷问世,到1998年第三十卷付梓,15年间,这个早已作古的胖大叔,主宰了我们家的呼吸视听。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母亲就是这句话的真人秀,就连与我闲聊,也不时蹦出几句“巴尔扎克说过”,有时,我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妒意,  相似文献   

12.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这首歌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歌中唱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过去,我最怕听母亲唠叨,而现在我多么想听听妈妈唠叨啊,可是母亲已经在前年冬天就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听不到妈妈唠叨了。“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我可以和爸爸谈谈,可我生活的烦恼怎么去跟妈妈说说?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真好,尤其是母亲这…  相似文献   

13.
正一1995年,我从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为我研究党史军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999年初,我的母亲邵华又建议我就近到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军事科学院不仅是妈妈的工作单位,也是我姨妈刘思齐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所以我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复习,在2000年秋,我考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师从刘国语主任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被批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可以说,  相似文献   

14.
哈达,在我们藏族人认为,代表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最尊敬的人。小时候每次过藏历新年,母亲总是从房屋正中藏柜上摆着的像框上拿下旧哈达,然后双手捧着新哈达,毕恭毕敬地摆放到像框上面。那时我还小,看着母亲虔诚的样子,感到很茫然。母亲每次换哈达前,总要先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块,跟在她的身后,不许我们说话,不许我们胡闹。稍微长大了一点,有一次母亲带我们换完哈达后,我鼓足了勇气,吭吭哧哧了半天才说出来:妈,为什么咱们家每年都要给那个像框换哈达呢?母亲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手摸着我的头,深情地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15.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6,(12)
正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我的母亲名叫方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现今我们家已四世同堂,2014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964年,我的父亲马从云,也是爷爷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因公牺牲。那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还在母亲腹中,最大的大哥也只有14岁。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  相似文献   

17.
生活家     
《理论与当代》2012,(2):54-54
李银河在第24期的《视野》上撰文指出:很喜欢“生活家”这个词。第一次在西湖湖畔看到这三个大字赫然镌刻在一块西湖石上,心弦被轻轻拨动。“生活家”这个词,第一眼看去,会令人产生罪恶感。因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评价名符其实。1985年至1987年是我与邓小平同志接触最多的时期,因为那时我在国务院与万里一起主持日常工作,同时又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每年总有几次陪同总书记和总理去邓小平家汇报请示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锐 《实践》2008,(3):42-44
因为这个社会并不太和谐,所以我们呼唤和谐。因为这个世界常常以强凌弱,所以我们呼唤对弱者多一份爱与同情。因为这个时代有人得势获利后总在改变善良本性,所以我们呼唤回归人情与人性。只有你我之间有了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与进步。——作者手记"你王成志没签名也是闹事的领头人!我饶不了你!"村主任恼羞成怒,"上次的村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旧社会出生的苦命儿,幼年时期经历了一段苦难的历程。母亲于壮年(35岁)失去了丈夫,我当时年仅5岁,姐姐8岁,弟弟才1岁。我家是有十余口人的佃户,叔叔、婶子都说我们这股人是吃闲饭,把我们母子四人看成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人。母亲承担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一年秋天,她吃力地迈着一双小脚,端着一耳筐苞米棒,上一人来高的苞米楼子,累得口吐鲜血,就是这样,他们仍不让她休息。对我更是冷眼看待,有时还拳脚相加。每当我们母子受欺受辱时,我除痛恨这个家庭外,也怨恨我爸爸,如果不是他扔下妻儿出走,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