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黔云 《当代贵州》2013,(20):60-60
读书是打小的爱好。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读物,几乎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从参考消息、解放军报到各种连环画。记得为了买齐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我把妹妹买冰棍的钱也"借"了。中学阶段,学校的阅览室、图书室以及当地的图书馆是我消磨时间的最佳场所。在那里我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览各类书籍,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科普等,几乎没有我不感兴趣的。书籍成为我自由徜徉  相似文献   

2.
倪新民 《共产党人》2010,(12):51-51
我珍藏的一本《红旗》杂志创刊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了。它的来历是:我哥哥是一个行政领导干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平房的时候,他的书籍是放在一个大木头箱子里。后来因为家里人口增加了,屋子放不下,他就把书籍搬到了厨房里。由于厨房阴暗潮湿,时间长了,有些书籍就发霉了,有的书籍也被老鼠啮坏了。有一次,他晒书,整理书籍,把霉烂的、老鼠啮坏的和不用的书籍、杂志挑出来,准备当废品卖掉。当我看见后,就一本一  相似文献   

3.
他用那双几乎变形的双手,艰难地从书架上取下一部部厚重的《蓟县志》、《蓟县城乡建设志》、蓉天津地名志·蓟县卷》、《蓟县土地管理志》等书籍。我不敢相信这摞起来一尺多高的蓟县史志书籍,都是由眼前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直接参与整理和编撰的。这些书籍资料是魏栋梁近20年的修志成果,其中有的已显陈旧,然而当我翻开时,却似乎仍能闻到那墨香。  相似文献   

4.
"管理员给我找一本种棉花的书、我要畜牧养殖方面的、这本果树管理的书籍我要借阅……"不久前的一天,在农一师五团二连职工科技书屋,该连职工们正在争先借阅书籍给自己"充电"。去年初,由兵、师、团三级工会共同出资,为该团12个农  相似文献   

5.
<正>我出生在甘肃老家高台县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饥饿几乎填满了我童年和少年全部苦涩记忆。可以说,是书籍拯救了我,彻底洗涤了我蒙昧的心灵,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书籍是茫茫黑夜里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奋力前行的梦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农闲时,我每天都要来职工书屋,通过读书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生活也感到充实了。"近日,在农二师三十三团一连的职工书屋里,正在看书的农工深有感触地说。笔者在一连职工书屋看见,在这个38平方米的小屋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实用书籍和科普书籍,旁边坐着许多前来看书的农工,不时就有农工前来借阅图书。长期以来,农工"买书难、  相似文献   

7.
正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是亲人,也是伴侣。15岁,是个令人感到尴尬、不堪回首的年纪,正值心比天高之时,那会儿,我最爱看的大概就是语文书了,看着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常识,虽然对文章的意境领会得不清不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要义     
史飞翔 《党课》2012,(8):68-69
读了30多年的书,但真正明白读书的堂奥却是近两年的事。最近几年,我的阅读兴趣从文学转移到了学问。阅读的书籍包括传统文化、古籍藏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哲学、社会学、西方经典、教育学、学人随笔甚至包括一些闲书、杂书。几年来。我不断地买书、读书。  相似文献   

9.
正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读书还能改变人的性格和命运。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1993年,23岁的我从石河子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团医院药剂科工作。二十年来,我的工作时间里最多的就是医药专业知识。可前几年团场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世界因你不同》、《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等一批书籍后,我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有一点文学爱好。于是,在别人聊天、逛街、喝茶的时候,我坚持读书和写作,虽然起步晚、自学起来稍有吃力,但内心很充实。好朋友红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若手头、案头、床头总有悦目的书籍相伴,是一生的幸事、快事。不能想象,若生活中无书可读,或从不读书,那会令人多么地绝望或失望。一路行来,书如慈母、如良师、如益友,与我风雨同行,笑泪与共。  相似文献   

11.
我在图书馆工作,因此喜欢书籍,也喜欢上了读书。每天上班,每每映入眼帘的尽是书的倩影。在这些被我视若珍宝的书籍中,有的外表并不十分引人注意,这或许会使很多人忽略它,但我有幸拜读了许多精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想要走近你     
鲁丽娇 《党的建设》2012,(10):25-25
对党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朦朦胧胧的感情,最开始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在我自己还识不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家里也总会有党政类的书籍和报纸。只是那时候我太小,对“党”更多是好奇。随着渐渐长大,我接触到了更多和党有关的书籍刊物,我对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那些和党政有关的书籍刊物,像朋友一样使我快乐,像老师一样给我教诲和方向,又像父亲朗诵的诗歌一样,意味悠远,给我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13.
马未都 《新湘评论》2014,(10):64-64
三联书店既是出版公司又有实体店,该书店多年安静地待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胡同口上。每次路过,只要时间允许,只要书店开门,我都要进入看看,买不买书都觉得书店最亲。实际上,逛三联书店我几乎没有空手的时候,里面的书籍的分类清晰有序,我今天许多还在读的书都是在三联书店买的。人与书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人与书店的关系,亲切非常重要。三联书店在今天书店屡屡关门的大环境下,高调宣布24小时不打烊,以温暖的态度对待读者,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书籍,逆势飞扬,瞬间成为一条正能量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听说辉山镇先家村村委会用上了电脑.我决定前往探个仔细走进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柜,各种各样的报刊和书籍整整齐齐排列其间,一台电脑摆放在整洁的办公室,村支书李兴华坐在旁边眉飞色舞地与我摆起了科技图书室发挥作用的“龙门阵”。  相似文献   

15.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遂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换书,在我印象中,似曾耳闻,但没有亲见,这次正好跟着他体验一下。我们走到普伦茨劳贝格街,巴拉克指着路边的一个状如粗大古树的建筑说,这就是免费的图书交换亭。在这里,来往的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阅读或者交换书籍。我走近一看,这个图书交换亭由几根枯树干用螺栓连在一起,树干的各个角度都有被掘出的比书略大的洞,里面正好可以摆放10本左右的书籍,洞的外面有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塑料挡板,肯定是用来挡风遮雨的。  相似文献   

16.
<正>8月2日,农六师奇台农场109社区五连职工李文军在"职工书屋"拿着一本书说:"哇!连队又添了这么多新书,什么样的都有,这下我可有书看了。"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他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7.
正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1994年,23岁的我从石河子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团医院药剂科工作。20多年来,我的工作时间里最多的就是医药专业知识。可前几年团场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世界因你不同》、《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等一批书籍后,我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有一点文学爱好。于是,在别人聊天、逛街、  相似文献   

18.
品渝州书香     
去重庆参加书市的前一天,看凤凰卫视"秋雨时分"。北大学生问余秋雨:网络会否取代书籍?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余秋雨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他喜欢的是手握线装书的阅读。我本人虽不敢说网络阅读不算阅读,却执著地钟情散发着纸墨香的书本。网络当然取代不了  相似文献   

19.
闻一平 《新长征》2008,(7):41-41
30年来,四季交替变换,社会发展进步。然而,我能感觉到和享受到的是与我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重要的书籍、书架和书房的变迁,这是因为我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5,(2)
<正>我从小就知道满锐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他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做编辑,曾把自己的长篇叙事诗《关成富》和编辑的《大庆工人诗选》、韩作荣的诗集《万山军号鸣》送给我的父亲,并还附信谦虚地请我的父亲指正。那封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字体圆润流畅,特别是"满锐"二字在我的心里留下一个慈爱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他。案牍上是垒得一米多高的书稿和书籍,他坐在这个"壁垒"里,满脸笑容地向我讲述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