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天津支部生活》2008,(3):41-41
蓟县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创新载体和机制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五比三创一考评”陆动,为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县委坚持把县直单位包村、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入村帮助工作制度,作为整合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金山区基层党组织结合“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活动,创新工作载体,探索党员作用发挥和党组织整合社会、凝聚社会、主导社会作用的发挥,这一实践极大丰富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党组织在公民社会背景中的挑战,从基层党组织创新实践案例中得到启示,提出在公民社会视野下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社区建设,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大前提下,实际上是中国当前社会管理的调整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分散在广大社会基层的党员,基层党员的状况,即社区党建的情况将关系到社会的整合和团结程度。党的基层组织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组织和引导基层社会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成熟和发展。社区党建有两个背景:单位型是我国以前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单位是社会基本的组织基础,国家严密控制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政权力量通过散存于社会中的一个个单位对城市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登封市委统战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统战职能,通过整合统战资源、搭建平台载体、助推社会和谐、加快民主进程等举措,使统一战线服务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成效更加明显。一、搭建服务平台,助推经济发展。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Z2):30-34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体制的式微,社会人的大量涌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面对社会结构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的深刻变化,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适应这一客观的发展趋势,发挥党对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的组织支持和领导核心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党在城  相似文献   

6.
近一段时期以来,沈阳市和平区通过更新观念、健全机制、优化组织、创新载体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使区域党建得到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整合、协调、联动、共建”为特征的区域党建新格局。本刊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7.
党对于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整合是中国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都要求党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本文以新时期党与社会关系为基本考察对象,以关系协调和结构功能耦合为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的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提出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关键是二者关系的协调.结构功能耦合则是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内在机理,并进而提出实现新时期党对社会有效领导和整合要求下的关系协调与结构功能耦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秩序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是一个社会现代性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异质结构的高度分化带来了现代性秩序整合的必要,同时也带来了秩序整合的难度。高度复杂但却井然有序的秩序整合同样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现代社会无一不是结构高度分化并得到有效的秩序整合的社会。中国农村在原先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社会结构高度均质并趋于凝固,缺乏流动机制和异质性分化因而不存在秩序整合的需要。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城乡经济改革、市场经济的涌入,农村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多元自主利益大量形成,利益主…  相似文献   

9.
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整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将内部各要素和单位融为一体,统一、协调地运行。一个没有整合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执政党来说,有效的社会整合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利益群体出现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差距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各类社会矛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党增强整合和控制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到来,将社会认同问题推到了现实和理论的风头浪尖。人们在高速流变的现代性中,迫切需要共同的意义。要解答社会认同的建构这一实践提出的命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各学科不同层次和侧面的研究进行整合。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面临着社会认同的建构问题,需要多元视角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弱势群体的制度特征及制度化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中形成的弱势群体具有群体同质性和弱势因素高度重合性两大制度特征。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稳定,而改革过程中新的弱势群体还会持续生成,所以在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实际之间必然存在着滞后效应,表现为城市中以单位为载体的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空白,已经不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全面的保障。目前的制度设计应当以住房、大病保险和教育保险为立足点,同时加强制度创新,以组织建设提升新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增强这些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领域、作用和地位,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动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客体动力、社会发展主体动力、社会发展功能动力、社会发展渗透性动力。这些具有不同地位、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地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在社会发展驱动机制和整合机制的作用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形成了积极的合力,朝着共同的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加速社会整合的进程,有助于确保和谐社会目标模式的科学性,有助于建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体系,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美的舆论导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就必须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从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路径。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领导力,街道与社区等社区治理主体职责界定不明晰、治理载体单一,导致以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向效能转化存在困境。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街道与社区作为社区治理“主战区”、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坚持治理重心下沉,有效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时代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通力合作。政府应强化自身职能,共青团及其他社团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企事业单位要调动积极性,城市社区要大有作为,多位一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既有利于整合党在城乡地区的不同资源,缩小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党心、坚强组织,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一定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推动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水平的提高首在明确人民群众在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制度本身的建构、开发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信访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有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信访制度存在体制不顺、机构庞杂、功能错位、程序缺失等缺陷,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效。为此,文章指出,作为信访制度一部分的人大信访制度更应发挥依法监督的实效,建立领导接待来访制度,建立倾听民意制度,建立重要信访个案交办制度。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既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价值体系,更要致力于挖掘我国传统和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结合,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职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福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