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昭明 《先锋队》2011,(8):24-25
制度创新是一项带有根本性、探索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科学而管用的制度,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与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相衔接。山西医科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横跨教育和医疗两个行业,备受社会瞩目。几年来,我们从制度创新入手,向重大问题着力,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表征体现为对整体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要素之间的相统一,成因体现为历史实践证明和现实迫切需要的相统一,特点体现为能够辩证科学地认识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制度的问题不足与改进路径的关系以及制度创新与制度维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公正提升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高度,将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融合,对社会公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进行了科学定位;并且从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全面推进社会公正,从而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是刑事法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回应,与多元治理、互动治理、有效治理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相契合,但该制度对传统刑事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从绝对走向相对,可谓价值与风险并存。对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应严格掌握适用范围,对自愿性合法性必须进行司法审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和侦查终结是适用刑事和解的基本前提,从宽处罚宜适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理念向实残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切实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使党内逐步形成一个系统配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络,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规范相统一的机制链条,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6.
刘伟忠  张宇 《求实》2012,(7):44-48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是一种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契合的活动及过程。在从法律、政策、组织、价值等层面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时,有必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主体、客体及管理方法进行规范;从价值前提的角度探求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组织及公民个体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从操作性路径的角度尝试将社会管理创新具体运用到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之中。在规范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够维护社会秩序,谋求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并提升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赵继伦  张铭轩 《新长征》2011,(10):48-49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社会管理制度,也涉及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这三个范畴有机地构成社会管理体系的架构。因此,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应该确直制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重要举措,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都具有战略价值。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人民性与激励性相统一、独立性与协同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建立责任明确的领导管理体制、完善常态规范的学习教育机制、严肃检视问题的调研机制和组织生活机制、构建整改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莫良元 《求实》2012,(6):60-62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逻辑的安定性特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性关联。在识别与衡量判断中,法治逻辑关涉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多维的价值基础,需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变迁与法律的至上性和安定性之间确认衡平向度与机制,以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逻辑维度的制度依赖中得到规则化与系统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变迁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渐进改革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个成就的取得受益于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其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尤其是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和经济改革为主线、政治改革相配合的特点更值得重视。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使中国改革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制度真空”而保持了社会有序,其绩效已为20多年的中国发展所证实。在改革中累积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采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有助于增量和存量改革的相互配合,对制度的继续创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乃至社会稳定都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1.
《求是》2014,(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新思想,既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相呼应,又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适应,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平安安徽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  相似文献   

12.
尤军丽 《世纪桥》2007,(4):16-16,20
“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向来所认为的“常态社会”是有序的并且是按照固有规律演进的。而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理论的提出预示着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无法预料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性的状态。制度创新作为风险社会中的一种存在状态或者活动,它的风险性体现在预测功能上。所以实现制度创新,具备甚至提高人类的风险意识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制度创新的风险意识是专家与公众之间互动的结果。制度创新中的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醒我们从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性,而风险意识的确立则是对制度创新的技术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功能。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治理为实现目标和创新动力,在社会治理活动的场域中所发挥的一系列内在功效和作用的总和。它与社会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等概念关系密切但又各不相同。其特性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管理性与服务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柔软性与强制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遵义会议的三个动态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建党工作如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关键要抓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党的中心工作要与企业核心理念相融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文化相贯通,创新党员管理模式与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考量与现实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以集体所有、承包经营为基本框架的现行农地制度效率正在逐渐递减,改革创新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认识。然而,任何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对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效率及困境进行深入研究,是改革和创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当前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党内法规建设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强化党内法规建设不仅有助于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制度基础,还可以强化中国法治型政党的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建设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党内法规体系不健全、党内法规建设质量不高、党内法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必须创新思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现实与未来相统一、问题与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规范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升党内法规建设质量,推进党内法规常态化运行,进而促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一是民生类制度创新。就业(劳动力市场)制度、收人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与亿万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要下大力气建立促进就业、城乡劳动力流动制度和新型户籍制度;探索一套公平和效率相协调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和城乡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杨雪 《求贤》2024,(1):50-52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效能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它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坚持理性诉求,焕发制度的内在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彰显制度的时代价值。展示出了三大发展趋势:科学化与人性化相平衡,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性与传统性相融合,提升治理效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创新治理路径。探索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程、经验与趋势,将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居首位的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与机遇,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文章论证了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分析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激活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国民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指出大力推进制度创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