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时问:"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严重危机。一直坚持在南方的红二、六军团,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双方争取的重要力量。这样,红二、六军团被推到了对党的政治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地位,他们的政  相似文献   

2.
刘牧 《广东党史》2003,(1):45-48
任弼时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他曾任红六军团的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曾任二军团政委,并领导创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二、六军团奉命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终于实现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从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合,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核心人物,任弼时在整个长征途中,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3.
1935年6月,长征中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7月,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9月,张国焘执意率部南下,10月,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毛泽东巧妙应对,率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却因密码留在张国焘手上,导致中共中央与红二、六军团失去联系。半年后,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贺龙和任弼时接到中共中央的明码电报。为了核实电报的真实性,贺龙和任弼时用密码复核。结果,复核电报落到了张国  相似文献   

4.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7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向驻守在四川甘孜的朱德、张国泰、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靠拢。这时,和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大搞分裂活动的张国焘,虽然被迫取消了“中央”,但仍主张将陕北的中共中央改为北方局,自己方面可成立西北局,还可设东北局、上海局,“统统受国际代表团的指挥”。他鼓吹要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大显身手,“也不致与红一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摩擦。”随着红二、六军团的到来,他又开始了新的分裂活动。他组织“工作团”,借迎接两  相似文献   

5.
张磊 《世纪风采》2024,(4):19-23
<正>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6.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先遣探路的红6军团和红2军团会师后,在两军战略行动方向和统一行动方面,与博古、李德控制的中革军委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焦点在于:两军团是集中行动、统一指挥,还是分开行动、各自直受军委指挥?是集中兵力挺进湘西北开展攻势作战,还是红6军团单独进入湘西建立苏区?这场关系到红军长征成败的重要论争的结果,为红2、6军团的发展壮大,为两军团更好地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为红军三大主力战略格局的形成,为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图谋,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颜梅生 《党史文苑》2012,(23):42-44
他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因为坚决反对张国焘背离党中央、分裂红军的罪恶行径,被张国焘撤去要职、赶出红军队伍。几经周折,他最终在任弼时的保护下才得以归队,并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就是朱明。朱明于1903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南康、上犹、崇义等县县委书记,红九军团(后改称红三十二军)地方工作部部长、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延安中央党校第三部组教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雁门区委  相似文献   

8.
正在80余年前的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人数不过3000余众,为掩护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个县,行程近4000华里,2500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10万之众,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被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称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的红十八师。贺龙不让张正坤说后面的话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黔东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主动向湘西敌人发  相似文献   

9.
蔡庆新 《湘潮》2006,(10):14-17
1936年的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的西北大会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团结统一、发展壮大,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对新中国的建立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会师来之不易,其间凝聚着红二方面军主要创建者之一任弼时的独特贡献与作用。他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0月19日,由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经榜罗镇到达陕甘苏区的保安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历时1年、途径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同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5日,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并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继续北上与党中央会合。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⑤红二、六军团抢渡的普渡河渡口⑥甘孜——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师地④长征时4位年龄最大…  相似文献   

11.
程美东 《党史文汇》2000,(10):21-23
(一 )1936年 7月初 ,从湖南北上的红 2和红 6军团到达甘孜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这两个军团的领导人贺龙、关向应、任弼时以及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等都坚决要求北上 ,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也希望北上。曾和张国焘长期工作过、被其视为密友的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自19 35年 11月来到陕北后 ,也多次电告张国焘 ,指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同时为顾全大局 ,逐渐消弭张对中央的对抗 ,林育英还建议张国焘“成立西南局 ,直属代表团 ,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的争论 ,可以提交国际解决”。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 ,张国焘被迫答应…  相似文献   

12.
"左"倾教条主义者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结果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损失。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张国焘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走上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的道路,党中央责令他停止一切反党活动。红军各军团灵活机动地开展政治工作,确保党的方针部署的贯彻执行和重大战役、行动任务的完成。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会师后,实现了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指挥,开启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13.
<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两个关键。长征亲历者、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在回忆录中写道:"整个长征,我觉得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上面说的遵义会议,另一个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正确地开展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的斗争。没有这场斗争的胜利,就没有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以后我们党在西安事变时就起不了那么大的政治作用,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也  相似文献   

14.
草地风云     
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二方面军),离开相鄂川黔之交的根据地,转战到滇西北地区,听说四方面军在川康一带活动,于是计划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朱德从四方面军电台得知这一消息,即向张国焘建议,四方面军暂时在现地休整补充,接应二、六军团北上。朱德自有他的考虑,待四打面军与二、六军团会合以后,让贺龙、任弼时等说服张国焘,放弃原来主张,一同北上。张国焘正处在左右为难之际,前进不能,后退无着,只得同意朱德的意见,别无长策。 且说此时中央红军已经结束东征,回到陕北,开始西征。1936年5月下旬,党中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当即给四方面军去电,提出二、四方面军迅速北进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伟大胜利。但事过两个月,红军内部继张国焘阴谋分裂军队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30多名红军将领密谋拉出去另寻出路。事情缘起于1936年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对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阴谋分裂红军、分裂党的严重错误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批判,矛头本来只是对准张国焘,但运动中有人却采取了极“左”的搞法,不少原张国焘部下的指战员受到不应有的冲击和批判,激起强烈不满。当时许世友刚刚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加之天生的性烈如火,第一个站出来大唱反…  相似文献   

16.
杨兴宇 《当代贵州》2013,(12):42-43
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在盘县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战略决策会议。会议作出了红二、六军团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决策,这对保存红军实力,促成三军会师,壮大抗日力量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兴宇 《当代贵州》2013,(12):41-43
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在盘县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战略决策会议。会议作出了红二、六军团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决策,这对保存红军实力,促成三军会师,壮大抗日力量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是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锻炼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心系党和红军的安危,即使是在"靠边站"时期,也总是为党和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建言献策。长征中,他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及其军事策略、张国焘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带领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自然界各种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19.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一直被认为是“神来之笔”《,长征组歌》中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歌词更是广为传唱。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当年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当时红二、六军团渡江的地点在红一方面军渡江的更西处,时间也晚了整整一年。北渡金沙江在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部队中,除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外,还有一支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主要是由红二、六军团组成的。红二军团是原洪湖苏区的红3军,总指挥是贺龙,政委是关向应,中央代表是夏曦;红六军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三大主力红军之一,长征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红军队伍。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十万大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6月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套师。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使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处境维艰,被迫退守甘孜。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直至1936年10月在将台堡三军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干扰和破坏下进行的,它经历了更加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