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胡光嵌 《党课》2014,(23):96-98
林夏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品学兼优。但11岁那年,父母的离异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曾以喝安眠药相抗争,但是这并没有挽回父母的婚姻。11岁的她开始随母亲生活,母亲只要求她好好学习,为的是在父亲那里赌一口气。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自己只是父母之间比斗的工具,故而性格也慢慢变得内向、冷漠。在她18岁之前的7年里,她只回过父亲那里7次,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母亲的要求索要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每次,她都是带着复杂痛苦的心情、流着眼泪离开曾经的家。  相似文献   

2.
八百里沂蒙这片英雄血染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红嫂: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她为了救四名八路军战士送出敌人的魔掌,遭受了鬼子、汉奸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忍着撕肝裂胆的疼痛,目睹了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解放后,她为了赡养烈士的母亲,终生未改嫁;如今已丧失劳动能力、无儿无女、风烛残年的她,虽然生活特别艰难,但始终不肯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  相似文献   

3.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4.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马铁 《党史纵横》2008,(9):55-56
在郭立言老人沈阳的寓所里,笔者拜访了她,她正戴着老花镜在看书。老太太虽然有儿有女,但仍坚持一个人生活。她不愿意拖累儿女。郭立言老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这些事情都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世界     
铁凝 《党课》2011,(20):125-127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与乡下的娘家团聚。  相似文献   

7.
一 母亲离开我时,我才呼吸了人间20天的新鲜空气。产后大量出血,医疗条件的极端落后,很快地枯萎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直到现在,她唯一的儿子在无穷的思念里,对她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而没有具体的样子。但母亲是活在我心中的。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知道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母亲的,如果我不能好好地活着,人们惋惜的,绝不会是我,而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8.
一技在身     
崔鹤同 《求贤》2009,(7):50-50
1962年10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个贫困家庭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十年文革”的打打杀杀中度过的。与同年代人一样,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但虽然生长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他比他周围的同龄人还是要幸运得多,他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在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经常告诫他们兄妹三人,“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本领。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男孩便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9.
最大的孝顺     
正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对,去看望母亲。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然而一直独立而居,坚强在坚强里。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缺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数月用度,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的煤气本就给了母亲。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撙节,让我心酸。  相似文献   

10.
我的家在新疆建设兵团,六口人中有四人——父亲、哥哥、二姐和我是正式党员。大姐因先天性疾病,一生与党员无缘。母亲也是兵团的人,思想觉悟很高。她一生中只写了一次入党申请书,最终虽然没有加入党组织,但她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名“预备党员”。  相似文献   

11.
戴爱莲祖籍广东新会县,1916年出生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的特立尼达岛,当时这里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戴爱莲5岁时开始学习舞蹈,10岁进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4岁时,随母亲定居英国伦敦,并跟随英国舞蹈大师克拉斯克学习,从此与舞蹈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直到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12.
小顾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我带的学生中较为典型。3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父亲。但父亲不久便组织了新的家庭,并又生下一个女儿,而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有时一周看她一两次,有时很久也不来,母亲更是很少来看她。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笔者母亲徐树英已经去世12年。母亲离开后,我曾数次用文字记录了她平凡而精彩的一生。但在这12年的时间里,每当我想起母亲,想起她入党后把一切都交给了党和国家,在战斗和工作中的无私奉献与舍己为人,以及在生活中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父亲和我们的点点滴滴,就觉得母亲伟大而无私与朴实无华一生的闪光点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心理学家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里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小女孩看到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微笑着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生命旅途中,有美丽的风景,也有崎岖的山路和泥泞;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悔和遗憾。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一帆风顺,谁都会苦恼忧伤,谁都会常常  相似文献   

15.
母亲老了。今年八十有五的她,确实老了。在日复一日的朝朝暮暮中,母亲显得有些心烦意乱。她终日只能在她的世界里感叹岁月。  相似文献   

16.
为生活化妆     
王纯 《党课》2014,(14):86-87
朋友兰馨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她出门总会为自己化个淡妆,以最好的姿态面对别人。兰馨虽然不是很漂亮,但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在朋友们中也很受欢迎。大家问她如何能把生活经营得如此雅致,她淡淡一笑说,我们爱美,所以为自己化妆;爱生活,所以也要为生活化妆。  相似文献   

17.
已故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李先念,和许许多多寻常百姓一样,也有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李先念很早就投身革命,与母亲相处的岁月并不太长,但母子俩心心相印,相互关爱,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生动感人的故事。 绊泼半碗油,李先念跪地认错。母亲打他又夸他 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是个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6岁那年,她讨饭辗转来到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由于不幸的命运,李母曾几度改嫁,到她嫁给李先念父亲李承元时,已年过30了。李先念是她和李承元结合所生的一个幺儿。 李母因多次改嫁,先后做了十几次月子,身体十分虚弱。李先念来到人世间,没有母乳,靠已出嫁生儿育女、同母异父的大姐宝枝的乳汁喂养。在母亲和大姐茹苦含辛的照顾和抚育下,不懂人世艰辛、父母苦楚的李先念,匆匆度过了自己的幼儿岁月  相似文献   

18.
张欣 《新长征》2007,(6):60-62
慈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慈母的爱是儿女的太阳。她,蜗居在塑料布和木板建的窝棚里7年,尝尽人间艰辛;她,靠卖冰糕供一对儿女和失去父母照顾的侄女上了大学;她,一直隐瞒自己的蜗居生活,手术后化妆打消孩子的挂念。她叫麻桂荣,曾被评为感动松原十大杰出母亲。  相似文献   

19.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20.
艾迪 《党课》2006,(2):80-81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物质供应匮乏,不要说鸡鸭鱼内了,就是精米白面也不是能够经常吃到的东西。记得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粮的时候,每个人每个月三十斤左右的定量,其中大米只有几斤,剩下的,都是其他粮食,而红薯是最主要的。每次当我们吃米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吃红薯.我不明白,还以为母亲喜欢红薯的味道,因为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红薯又香又甜,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她喜欢吃。因此我每次吃饭的时候经常时母亲说,这些红薯都是您的.您一个人吃吧。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懂得:原来,母亲也许爱吃红薯,但她那么多年拿红薯当饭吃,却并不是因为除红薯外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也不是爱吃红薯到了每餐必啖的地步,那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因为爱,她爱孩子,她爱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