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2.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娜 《山西青年》2023,(1):87-89
以管理会计“贴现现金流法的应用”相关的案例为例,秉持教学相长的教学原理对课堂案例教学与实践进行规划设计探究,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乐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学习的习惯,丰富教师教学案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最后对基于教学相长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要点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在张扬“自我”的同时却导致“自我”的普遍丧失这一化矛盾,“社群主义”企图从“化背景”中追寻自我、从“跨化对话”中确立自我、从“化认同”中实现自我。结果,“社群主义”实现的却是“化原于”中的”自我”隐蔽。个人主义的“自我’,丧失和“社群主义”的“自我”隐蔽只有通过主体以实践和否定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行政系统所关联的社会生态环境可以算是错综复杂,然而概而算之,可以提炼为三大矛盾。本文拟从这三大矛盾所激发的行政系统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着手,对中国行政系统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一番条分缕析,从而为我国行政体系的重理和发展提出一些纲领性的意见,以裨益于现代化行政体系的建构。一、政府与市场:行政体系重组的经济生态分析政府与经济环境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问题。这涉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任何社会,无论姓“资”姓“社”都必须解决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何种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6.
理念与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坤 《实事求是》2012,(2):64-67
新制度主义中的历史制度主义指出,结构意义上的制度是指关注制度、利益与理念之间的结构性互动来寻求导致某一政治后果的因果关系。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以结构意义上的制度观为基础,构架理念——制度的互动关系来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党的领导集体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认知来实现理念的更迭,在理念与制度“均衡——非均衡——重现均衡”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魏小换 《探索》2022,(6):98-108
“动员”农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工作和重塑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农民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一些农村党组织退出农民生产生活领域,党群关系逐渐疏远,党组织对农民的“动员”功能弱化。在日益分化和个体化的乡村社会中,传统行政命令式动员已难以发挥作用。“沉浸式动员”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员联户制度和正向激励制度等措施,确保党建能够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事务中,实现党群之间的长期互动,密切党群关系。在党群互动过程中,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能够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党员先进性影响和带动,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性。因此,“沉浸式动员”更切合当下乡村社会基础和乡村振兴建设长期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最近,杨献珍等同志提出“合二而一”的世界观来对抗“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他们的“合二而一”论就是把矛盾的同一性曲解为“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否认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矛盾、斗争、转化和发展,因此实质上就是矛盾融合论。他们硬说“合二而一”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思想从社会个体入手 ,层层展开 ,由个体推及社会直至国家 ,终极目标在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把这种从个体到全体渐次推进 ,同时强调各要素之间协调互动的方法论从道德领域引入政治领域 ,不难发现其内在机制与目前西方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善治”有契合之处。目前我国社会资本下降 ,导致重重社会危机 ,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深刻的理论资源 ,对于我们消弭这种危机 ,实现社会“善治”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和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当前社会阶层分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由此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化导致利益冲突和矛盾对抗,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出挑战。面对挑战,执政党必须加强社会利益的整合,从而提高党整合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现实要求,阐述当前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现实关系,并指出解决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关键是在体制完善中不断地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并提出相应全面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或理念的提出,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内涵或价值取向,是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探讨,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其中,尤其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破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道德价值的沦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弱化、工具理性的膨胀与目的理性的丧失等等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前提,而展开的对指导人类现行活动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12,(3):98-102,127
如果说,西方伦理是从属于基督教、是基督教派生的,上帝之死会导致伦理价值的崩溃;那么,儒家伦理则是由现实的血缘关系出发的一种准宗教文化建构.虽然“儒教”并非宗教而是一种伦理教化,然而,这种伦理教化却具有宗教的功能.它既能够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又能以伦理架构的整体性超越死亡.儒家的伦理本位与基督教的上帝本位导致中西文化很多方面的不同,无论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族类的整体、追求现世的自我还善,还是五四反传统的传统动因,都打上了儒家伦理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4.
潮涌竹乡,大竹县吹响“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号角。 近年来,大竹县以“高位求进、加快发展、追赶跨越”为主基调,按照“融入成渝、工业主导、两化联动、大抓项目”思路,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做大城镇,做强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带来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原有阶层结构的日益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日趋复杂化,这将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黄代根 《世纪桥》2023,(8):91-93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逐渐升高,思政元素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势在必行,“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三全育人”中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内容可以实现思政元素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入,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意识塑造。从“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含义入手,对计算机专业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构建起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执政为民”,以巩固党的生命活力的存在根基;坚持“为人民服务”,以确保党的生命活力的生成变现;坚持“为民造福”,以实现党的生命活力的可持续增长。“三个坚持”关系密切,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各以不同的侧重彰显党的民本理念,因而对于中国共产党永葆生命活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重新认识国际体系与国家关系,把国际体系视为随着国家之间互动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构。该理论对于国家间新秩序的建立、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从共有价值观念分析当代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并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事务,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塑造中国的和平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的“朝贡”国际秩序观导致了其隔离于国际体系并受制于传统国际秩序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新时期,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并致力于参与国际法制定以及国际秩序建设,从而实现了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阶层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原有阶层结构的日益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日趋复杂化,这将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孟子哲学中,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普遍的“仁”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孟子又继承了儒家哲学的血亲亲情关系,将事父从兄作为“仁之实”,并提出了爱有差等原则。如果孟子在儒家血亲至上性的前提下,推崇爱幼差等的话,孟子所提出的仁爱思想的实现可能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