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洪兰  张林 《当代贵州》2023,(45):60-61
<正>在现代化建设上,工业制造业升级与创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城市现代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协同与共建共享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线》2017,(12)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产业升级转移作为三个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同时要求到2020年,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探讨如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对接和转型升级及优化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与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以实现国家赋予的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能够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优势。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性还比较弱,为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层次,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李林 《当代党员》2012,(11):40-41
在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重庆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更需要利用现代服务业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实现升级。但目前,重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少,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庆的制造产业发达,产业竞争力2010年在全国排名第七位,但由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自我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运输、仓储、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直接关系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以来,银川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聚焦“三新”产业,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优先培育和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本地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银川市提出突出全产业链升级、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新硅都”、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等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为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向。  相似文献   

6.
孙继琼 《先锋》2023,(2):63-64
<正>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启了成都制造业建设的新篇章。新形势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全面推进成都市制造业提档升级,对增强成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缓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常态下首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通过产业转移实现非首都经济功能的疏解应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步骤。天津作为京津冀都市群重要的增长中心,与首都北京有着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并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能够承接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制造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转移。为推动京津产业对接,天津应努力克服产业对接中可能产生的发展压力、环境差异与利益冲突等困难,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为京津产业对接创造良好条件,并通过京津产业对接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其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在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形式,是通过自主创新、信息化、产业集群、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来的。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规律的作用下,装备制造业中各产业部门进行重组和创新,在比例关系上发生变化,新兴产业进入,衰落产业退出,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当前,辽宁经济处于"滚石上山"时期,辽宁制造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转型升级进展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仍未改变。辽宁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中国制造2025年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带来的新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两化"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化辽宁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加大力度培养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推动辽宁省由装备制造大省转向智能制造强省。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智能化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机器人作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代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一项带有战略性、导向性的重大举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坚持制造强省战略,把基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推进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经济转型升级。盐化产业是湖北省传统的重要千亿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产业集群之一。随着中国盐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湖北必须推进盐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基于"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必须强力构建技术创新制度平台、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我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加快我国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互联网+"中国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共存,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程度较低、政策动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找准着力点,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3,(11):28-29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点。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应发挥基础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迈进。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既面对着产业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和促进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稀缺和国际、国内竞争力不强以及全省经济下滑、资本投入不足等挑战。因此,通过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高中低端产业共同提升、品牌经营的国际化发展和多产业融合的协调发展的四大具体路径进行产业发展改革,促进辽宁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健康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打造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产业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近些年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产比重持续提高,部分领域高端化趋势较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跨国公司一定程度的垄断、部分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跨国公司对我国的产业转移仍以低层次产业为主、部分污染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力倡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而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设计作为国家制造业的核心发展基础,则会决定每个国家在国际生产领域是否能够占据有利的产业领导地位。由此本文主要通过针对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以及本质特征所进行的相关先行研究的评述,力图梳理出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构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受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如箭在弦,迫在眉睫。而产业间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意蕴着化危为机、促进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在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温岭为样本,剖析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的依据、机理,进而提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