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梁衡 《新湘评论》2006,(10):60-60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2.
“要”字牌言论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透露的是一股强迫命令之气。一篇好的言论是既让读者接收到一个新思想、新观点,又少用或不用“要”字。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报纸言论的可读性,如何克服言论写作中的公式化模式化套路和居高临下的架势,一个重要的原是,就是言论写作同新闻报道一样,也要做到“三贴近”报纸言论是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和开掘。新闻是言论的原料仓库,如何从这些原料中开掘和提炼出有新意且有深度的言论来,既是言论的责任,也是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吟诗论道,人各有衷。党史,有人视之“冷板凳”,我却谓之“香饽饽”,且情有独钟,近乎“痴迷”。2003年8月,我从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考录至梁垛镇任党委宣传干事,不到一年便发表300多篇通讯报道,尤其是《农民日报》《盐阜大众报》的“大部头”通讯,在东台引发读者关注。2004年10月,我被市委党史办相中,成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同榜同窗同事大跌眼镜,在他们看来,我刚届而立之龄,在重点镇发展本有前途,并且,凭笔头那两下子足以挤进更好的综合部门,自是“无限风光在前头”。我却处之不悔,干之有劲,一年内便编撰《奋斗的历程》《东台抗日故事》两书,发表党史故事10多篇。其中,在《江苏统战》杂志发表的人物专题《异域忠魂照汗青》,因挖掘出“抗日外交九烈士”之一的卢秉枢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在全省统战系统引发强烈反响,激发出我近乎“痴迷”的党史研究热情。  相似文献   

5.
信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及相互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位读者曾经问我,报纸上的这个词是不是写错了?他指的是“东东”二字,按常规写法,应该是“东西”。但现在在许多媒体中,尤其是在一些前卫的杂志、E时代类的报纸、网站中,如果你还是写“东西”,那你不是“菜鸟”,就是年龄已经超  相似文献   

6.
新民晚报2003年12月28日刊登的记者王欣采写的通讯《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在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千字的短通讯是记者饱含深情写出来的一篇佳作。像“洗澡难”这样的事,在眼下的上海并不算新闻,不要说是杨浦区、闸北区等旧房简屋比较集中的地段,即使在黄浦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不少居民依然有“洗澡难”之苦。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媒体似乎对这样的“苦情”关注不多,着墨更少。而这篇通讯脱颖而出、“立得住脚”,其基点就在于“情”。  相似文献   

7.
钻进黑洞时,他是一个返乡农民工。钻出黑洞时,他已经身这千万。黑洞里的十年,他找到养殖娃娃鱼的秘诀:尊重大自然 黑洞之“家”武隆县火炉镇梦冲塘村一座山崖上,有一个径深80米、宽25米的天然洞穴。“哇、哇、哇……”——类似婴儿啼哭的叫声,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内部有一种说法,就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意思是说报纸上的有些报道,特别是工作性的报道,只有写稿的本人看和被写的人看,写稿人要看我的稿子发得怎样,被写的人要看看往自己脸上贴了多少金,至于其他读者是不会看这类报道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这应是没有争议的。但有时候,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往往会有意无意中忽略了读者,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怪现象。笔者曾在一家党报的一版,看到过一篇关于写某市领导在新年春节期间看望金融系统职工的消息,消息的导语是:  相似文献   

9.
一个报纸的编辑是否有“思想”,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读者的多寡。有“思想”的编辑应让思想体现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等三种能力上。  相似文献   

10.
党报作为中国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其间为全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形成了其自身的权威性但是党报首先是一份报纸,不管它具有这样那样的特点、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读者去读的面对“内忧外患”,党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争夺读者,重新把读者吸引过来,已经成为党报发展的首要任务。增强党报的可读性犹如渡水之舟楫至关重要,又迫在眉睫,我认为解决此问题,关键要在贴近读者上下功夫。读者是挑剔的“上帝”历史的脚步已迈进了新世纪的门槛。面对新世纪,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媒体格局,党报人应有一种紧迫感目前,电信业、网络业发展很快,读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目光越来越挑剔,就报业而言,晚报  相似文献   

11.
《党建》1999,(4)
言论、文章类:一等奖(1篇):解放思想没有尽头,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李忠杰(第12期)二等奖(2篇):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  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党系列党课之四 姚桓(第4期)抗洪精神万岁 本刊评论员(第10期)三等奖(3篇):大墙内的忏悔 魏龙民(5期)新科技革命与解放思想 张锡杰(第6期)吸管、电池和我的创作 王兴东(第7期)通讯、经验类:一等奖(1篇):歌吟太阳─—党的光辉照耀西藏高原王锦慧(第7期)二等奖(2篇):“祖国和科学,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记“863”计划自动化领…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我的身份还在,我就要和你单挑。”“有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被审查,两天啥都招了,没有点骨气和意志。”“不管有罪无罪,硬判都要判.”……以上这些出格言论,全都出自曾高高在上的省部级官员之口。  相似文献   

13.
韩浩月 《廉政瞭望》2023,(21):64-64
作家马伯庸最近在读者见面会上,因为拒绝给盗版书签名,引发了一番讨论。这让我想起与自己有关的一些签售趣事。都说作品是“鸡蛋”,写作的人是“下蛋的鸡”,读者只品味“鸡蛋”就好了,没必要见到产蛋的一方,但很多时候,“产蛋鸡”就是那么猝不及防地站在了“消费者”的面前,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早先我对签售这样的事情,是抱有拒绝态度的,原因是十多年前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一线作家在北京地坛书市签售,只有三五个人找他签名,连个队列都形不成,场面冷清得像深秋的清晨。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绝对不要轻易去书店签售,要是一位读者都不来,那该有多尴尬。有多部电影也表现过落魄作家在书店签售,苦苦守候也没来几位读者的情节,这加剧了我的“签售恐惧症”。  相似文献   

14.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15.
遵义 《前线》1963,(19)
“什么是专门家?什么人能称做专门家?”这是一位年轻朋友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愿在这里向读者转提出来,请你试试回答这个问题吧!先看看这里的一个答案,去年三月份一家报纸副刊上有一幅艺术摄影就叫做“女专家”。照片中有一位年逾半百的妇女,侧身坐在安乐椅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专栏言论以其涉及范围广、写法轻松活泼而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专栏言论以小见大,风格多样,平易近人,富有亲切感。它以固定的版面、固定的栏目定期刊发,成为报纸宣传的轻骑兵,也成为媒体及读者表达观点的重要阵地。无论是日报、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都有它拓展的空间,并逐渐形成特色,成为一张报纸的招牌。  相似文献   

17.
一份报纸是主流报纸还是边缘化报纸,主要看其忠实读者的拥有量,忠实读者拥有量的多寡,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中华新闻报》上有人提出,“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报纸读者所期待的是获取新闻、知识和信息,获得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工  相似文献   

18.
要论要言     
从本期开始,本刊新辟的专栏“要论要言”与您见面了。“要论要言”,顾名思义,即重要言论。宗旨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刊登一些权威人士和有识之士的重要言论,为读者了解、掌握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战略意图提供指导和帮助。欢迎读者荐稿。  相似文献   

19.
王静 《学习导报》2010,(20):24-24
在日内瓦旅游时,发现每隔一公交站就设有小铁箱。 在Appiar公交站,我见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停下脚步,顺手从小铁箱拿出一份报纸来,哇,小铁箱原来是报刊箱,这多像我们城市的报刊栏呢!  相似文献   

20.
拒绝有方     
孙玉祥 《求贤》2008,(11):25-25
有三个研究生拿着毕业论文去找教授签名放行.教授觉得他们论文水平不够.决定拒绝签名让他们顺利毕业。他问第一个学生:“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当然会啊!”急于得到导师签名的学生满口应承。“你会不会觉得,跟我做研究是一种幸福?”“当然幸福啊!”学生又表态。“那你怎么舍得毕业呢?再读一年吧!”教授顺理成章道。到第二个学生,教授说:“你这篇论文写得真好!”“这都是老师指导有方。”学生毕恭毕敬。“你这篇论文几乎把所有我会的东西都写进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