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访乌江源     
正贵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首批、长江上游唯一的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贵州第一大河,横贯贵州的乌江生态保护怎么样?记者沿乌江一路前行,走近乌江源头。2021年,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把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任务纳入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全力打造长江珠江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作为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乌江(古称延江、黔江)历来是贵州极重要的水上通道。  相似文献   

2.
坚定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步骤。贵州紊有公园省之美誉,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这是贵州的资源优势。因此,贵州要充分发挥这一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周边市场游客,通过给游客提供服务,并逐步通过种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商业等的发展,实现农业人口的就地城镇化,特别是随着贵州高速交通条件的改善,乡村旅游将进一步助推贵州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省委十届二次会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 有识之士认为,青山绿水作为稀缺资源,是贵州加快发展的"潜力股"."讲好生态文明发展'贵州话',打好科学发展'组合拳',贵州的未来将因此无限美好."  相似文献   

4.
王小婷 《当代贵州》2017,(47):38-39
打造多彩贵州公园省,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全省划定了九条生态红线,对守住生态底线,建设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贵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只有把两者的关系把握好、处理好,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守护好生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原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对重庆而言,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组合拳",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趋势,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积极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克志 《当代贵州》2014,(21):13-14
正近年来,贵州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统一起来的新路子。最近,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批复,迎来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隆重召开,站在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起点。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起  相似文献   

8.
雷云  张丽  朱江 《当代贵州》2013,(1):36-37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既事关发展、又事关民生,既事关当前、又事关长远。过去几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更好地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展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当代贵州》特开设"美丽中国·生态贵州"栏目,多角度展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用图片还原贵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吹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嘹亮号角。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应当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以生态现代化为长远发展目标。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产业发展长期构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有效开发利用特色优势资源,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协调加速发展的贵州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岳振 《当代贵州》2014,(4):22-23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框架内,贵州有优势与条件,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和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1.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谋川渝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和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两地在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历史、资源、交通诸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依存和互补关系,两地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针对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前面临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区域协作制度缺失、经济欠发达和资金缺乏制约难题,提出川渝共建长江上游屏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於常勇 《当代党员》2013,(11):26-28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如何涵养发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涉及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等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13.
有关调查分析显示,贵州能源消费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攀升,其中存在能源使用效率低、工业耗能比重大和煤炭消费比重大三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这无疑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而贵州在党的十七大前就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理念,并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体现。再回复到20年间为认真探究生态文明作出努力的一个行业--贵州燃气,我们被那些平朴的燃气人所感动。20年的苦苦实践和创新,贵州燃气产业在最贫困的区域大胆地“试验”,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公民责任的鲜活范例!当我们项目组在结束贵州燃气产业第一阶段“战略研究”之时,我们被贵州燃气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智慧和精神所折服。无论是产业构建的理念和产业链的布局,还是人才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贵州燃气人所创造的企业文化与所搭建的梯队,悄悄地凸显了一个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付出的几多心血和汗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理性发展,具体和丰富了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成为了贵州实践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企业“模式”。于是,当我们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欢呼的同时,我们为贵州能够有这样的企业超前地参与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而鼓舞。于是,我们的“战略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对贵州燃气产业的发展追踪还将继续。同时,我们慎重地告知读者,关注科学发展、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和谐社会构建……依旧是我们战略研究的重点,以期待各级各界的主动参与、支持和珍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贵州的“亮点”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14.
易鹏 《当代贵州》2014,(4):66-66
正1月10号,国务院批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首批设立的两个新区。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贵州又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发展,也关系到贵州父老乡亲的福祉。  相似文献   

15.
实施生态移民是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建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只有转变观念、确定可持续发展移民扶贫战略、科学确定经济增长点、利用凉山自然、人文比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实施科技扶贫、提高贫困者主体的素质,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确保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相似文献   

17.
徐静 《当代贵州》2015,(8):52-53
<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还是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切中了贵州的要害。贵州既是一个经济洼地,又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必须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尤其是贵州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在新常态背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省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使全省乡村大地实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贵州省农业农村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全省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近年来,贵州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  相似文献   

19.
正余庆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保护好长江、维护好构皮滩库区生态安全、建设好乌江绿色生态廊道为己任,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越加持续有力。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长支流,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贵州的母亲河,全长1037公里。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乌江在余庆穿境而过,主干流流经余庆69公里。生态就是民生,环境就是福祉。近年来,余庆  相似文献   

20.
如果人们用传统的城市现代化的目光审视贵州,也许贵州是落后的;但如果用人类已经形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低碳"理念审视贵州,就会发现贵州为人类保留了那么多的原生、原型、原味的民族文化。它们不仅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更为广大的乡村保存了人类追求回归自然和提高幸福指数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