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由早期党团员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主要领导者沈定一是当时探索乡村革命的主要先进知识分子之一。衙前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在理论上对此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进行了继承发展,更可贵的是开始了新式乡村革命的实践。目前没有资料显示中共一大对其发生影响,它有别于中共一大的工作重点,在乡村革命的组织、动员模式,乡村革命的经济政治目标和斗争方式上都作了开拓性的探索。不足是忽视乡村党组织建设、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理论和实践脱节等。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治理是以乡镇政府管理和农民制度化参与相结合,以村民自治为核心,以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种乡政村治发展模式。但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越级上访、群体申诉、直接对抗等大量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情况下,乡村治理所必须的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资本构建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治理绩效的下降使乡村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破解这一挑战,需要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文化,完善农民制度化参与机制,创造农民制度化参与的社会氛围,推动乡村社会自律以形成农民制度化参与的条件,来为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转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在川西北地区的土改运动中,仪式政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仪式促进了阶级政治与伦理道德的互动共生,让农民认清了地主的双重劣根性。各类斗争、规训的仪式彻底颠覆了地主的传统权威,极大增加了农民的象征资本,凸显了新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仪式不仅加速了认知模式的更迭和乡村社会的整合,还是农民表达感激之情、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土改运动是一场以仪式为先导的运动,借助仪式操演,民主革命的观念才真正在乡村中落地生根,新的乡村治理体系才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深刻改变了苏区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组织,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使苏区乡村社会的政治形态发生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重构与变迁,从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支前民夫是保证中共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相对兵员的征集,解放区民夫组织动员的难度更大。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考察,保卫现实土改利益与乡村道德的合力推动着农民的正向革命行为选择,而形势判断与时局变化、最大化利益的追求与考量、"搭便车"心理等因素则干扰、破坏和消解着这种正向性。面对农民的现实"理性",中共以积极灵活的"理性"予以干预、引导和应对,使其政治目标与农民利益诉求在相互对抗、博弈、妥协和不断调适中逐渐走向契合。这一艰难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共乡村革命动员真实复杂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6.
农民传统政治人格的断裂性、依附性、伦理性及封闭性特征阻碍了乡村社会的转型,制约了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空间,也不利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农民传统政治人格的现代转向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乡村资本;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发展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发挥文化反哺功能。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时期中共通过领导农民协会,支持、组织农民抗捐抗税斗争,直至夺取乡绅控制的基层政权,较为成功地"介入"了乡村政治。政党政治"介入"乡村,冲击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开始打破乡村政治的平衡。中共将阶级斗争理念植入乡村社会,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农民争取经济利益的斗争,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这是中共能够在乡村社会立足的关键。国民党依赖乡绅施行治理的乡村改良路径不能满足农民的诉求,始终未能赢得民心。国共两党"介入"乡村政治始于目标一致,终于分道扬镳,阶级立场的差异预示了乡村政治斗争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8.
中共领导的现代革命的特点与优点之一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中央苏区既不是革命的策源地,也不是革命功成之所,但却是革命承转的关键一环。具有乡土"气息"的知识分子通过身份认同与革命传播的传统职业化等途径,重塑一种"关系",成为乡村社会的"熟人",然后顺势把革命引向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认同的危机与中共革命中信仰与组织重建的困境,革命文化与农民意识的相互激荡,充分体现了中共党人理想信念之力和脚踏实地之功。  相似文献   

9.
面对建国之初的严峻形势,结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乡村社会的实际状况,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合和重构乡村政治。整顿乡村秩序,接管旧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村政治组织;广泛的政治动员使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升。它产生了很强的政治效应,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受压迫民众分到了田地,通过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使其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通过变革乡村权力结构秩序和阶级结构秩序,使苏维埃政府成为乡村权力主体,打破了国家-乡村"双轨制"的权利结构,民众参与到乡村权力运作,各阶级地位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重建了乡村政治秩序,为乡村治理、秩序变革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