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的重要调整。在支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证金融安全,是贯彻落实中央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效应的关键。我们编发的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是增长速度活跃、结构转变迅速、矛盾尖锐、困难突出。从短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总量失衡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表现为滞胀;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制造业发展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客观审视已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对未来政策的走向进行调整,这些政策包括总量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仍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周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忽紧忽松,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克服这个缺陷,关键是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假定不考虑国际收支的问题,并将充分就业目标归并于经济增长目标,那么,货币政策目标就只剩下两个。根据菲利浦斯曲线,通货膨帐率与失业率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不易同时兼顾,所以,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方面,我国理论界历来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经济增长论,主张用通货膨胀长的办法刺激经济增  相似文献   

5.
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要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我们依然要将着眼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国内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根据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在国民经济流程中,国民生产总值与总支出的恒等关系可以表述为一定时期中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杜旭东 《共产党人》2005,(10):39-40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在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自出台到目前已连续实施了7年。一般而言,以上不“通胀”下不“通缩”为界限,凡是在这个范围内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货币政策都属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范畴。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是可以因地、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8.
2007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7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首先,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李丽 《理论研究》2000,(5):45-47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继“软着陆”成功之后 ,我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以刺激有效需求为目标 ,从 1998年初开始 ,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先后七次降低利率 ,调低存款准备金 ,增加货币供给量等等 ,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居民及企业对此反应迟缓 ,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微弱。今年上半年经济的明显回升 ,更多的得益于强有力的赤字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效果甚微。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探究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 ,进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 ,无疑会有利于我国经济尽快走出紧缩 ,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一、货币政…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规则是有效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键,研究影响货币政策目标操作的因素有助于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优化。实证研究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股票价格等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表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及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这三个因素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货膨胀、股票价格和汇率对货币政策操作影响不明显。以通胀目标制为主体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将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货币政策面临必然的调整,货币政策调整需要处理好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复苏、经济增长助力与动力、供给性增长与需求性增长的关系。货币政策调整过程存在着经济回调的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货币政策调整的具体对策: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二是注意各种货币政策手段的配合,三是注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我国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从区域划分看,最有力的贡献主要是东部地区.然而,在21世纪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从而继续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其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长久建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十分脆弱的基础上;第二,中西部地区可能成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源;第三,当前拉动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同中长期的地区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因及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宁波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因看,内需(消费)作用最大、内资其次、外资居三、出口和进口的作用依次居后;从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看,当期的内需(消费)、出口、外资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当期进口对经济波动几乎没有影响,上一期内资变化对经济波动有正影响;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看,出口和进口的短期效应明显,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与出口相当,内资的长短期效应比外资显著;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内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出口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外资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内需的贡献率一直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率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国政府及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手段。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其变动能够对货币供给和信用规模起到调节作用,并通过货币供给量和信用规模的变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利率将起到减少货币攻击,缩小信用规模的作用;降低利率则起到增加货币供给,扩大信用规模的作用。前者将减缓经济增长,后者则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说,利率变动的微观经济效应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因为利息就其实质而言是企业平…  相似文献   

15.
检验货币供应量变动与实际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着稳定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国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来遏制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然而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如何,却充满着争议。利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来,回归货币产出方程,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存量变动与实际产出变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方向变化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内生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两个季度之后才会对实际产出有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被视为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由于客观上存在的滞后性,导致货币政策既可能缓和经济波动;也可能导致加剧经济波动。因此,只有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有着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够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 近些年来,应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总体看,货币供应不但不紧,而且比较宽松.但社会投资增长始终不够理想,也就是说,用人民币降息拉动内需,刺激投资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周逢民 《奋斗》2008,(3):37-37,63
为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我国将实施了持续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明确地向全社会展示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同时货币政策从过去的“稳健”先在2007年7月调整为“适度从紧”,半年后进而又快速转为“从紧”.也是国家发出的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调整的坚决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从各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调节范围、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经济总量,侧重于效率;而财政政策主要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侧重于公平分配和方向引导。通过两大政策的互相配合,协调使用,以求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国债是国家举借内、外债的总称,它原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现已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从我国具体情况看,近年来,国债的发行数量有增长趋势,发行期限也由原来的中短期转向中长期。政府发行国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及其转型对于增强经济稳定性、加大政策作用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价格稳定、金融稳定、杠杆稳定三者之间寻求平衡。"新三元悖论"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空间受限、传导路径不畅、反应功能减退等困境。为此,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应考虑经济周期、金融周期、风险传染环节和不确定性策略等因素,围绕简化货币政策目标、合理搭配政策工具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来展开。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3,(6):57-58
张曙光等在2003年4月28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的态势已经形成,但从今年一季度近10%的增长出发,断言经济已经过热则依据不足。首先,经济是否过热,主要不是看增长速度,而要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目前尚未根本改变。其次,应更多地看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