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锐 《唯实》2008,3(4):43-45
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当代建构的真正内容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世纪新阶段、核心价值体系、美在两个"和谐"和幻境化美境,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当代建构的最好时机、最新内涵、最佳状态和最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朝闻主编的《芙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芙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芙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兰芝 《理论学刊》2004,(4):105-109
马克思美学思想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在中国,它应当是具有主导意义的课题。由于上一个世纪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经历了兴起、发展与衰微的过程,但是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又给我们提出了加强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的紧迫任务。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我们要廓清笼罩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上的迷雾,“回到马克思”,解读马克思,并且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发展马克思,从而开创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命题,它包含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艺的政治维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史诗基础上创作当代史诗的历史维度和创作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新史诗的时代维度三层逻辑,并由此构成评判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政治标准和历史标准,而其美学标准则由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史诗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融合而成。该理论的有效性和普适性通过运用于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的考察分析已经获得初步的检验。新时代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审美表达,另一方面则要严格遵循或然律和必然律来设计宏大叙事、整一情节、严肃行动和英雄性格,着力写出"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的理论大厦,建基于对人类生存现象层面的密切关注,形成了从艺术生理学的角度关注美与美感问题的传统。朱光潜的美学把西方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生理学美学圆融贯通,构筑了中国近现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的一座高峰。但是,自1950代美学大讨论后,美学的古典传统、艺术生理学美学隐而不彰,代之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美学,改革开放后又演变为纯粹西方的哲学美学研究,造成中国美学研究的现实困境。因此,复苏朱光潜美学的巨大生命力,接续中国艺术生理学美学传统,找到中西美学的接合点,是建设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后,学界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持续研究。从研究群体看,以邱柏生、刘书林等人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理论月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核心场域;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要素、基本经验、推进路径、问题与对策等主题展开。对该项研究的成果存量和研究现状进行基于科学计量的多维呈现,分析现有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走势,可以为深化和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美和审美一直是千百年来哲学家、美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虽然给美和美学的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重新以当代视角审视和发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美学哲学思想价值,对我国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相关理论的完善、繁荣、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10)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前研究理论的重大课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中国的实践,并反过来指导中国的发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把握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契合之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其养分,突出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体现时代维度。  相似文献   

10.
陈杨 《世纪桥》2015,(4):92-93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古文物陈列场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促进了当代博物馆建筑空前繁荣。当代博物馆建筑展示了美学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广泛的美学内涵,产生了极强的美学效应,向人类昭示着创造美。从美学的视角探究当代博物馆建筑,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欣赏美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1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然要面对受众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主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与受众等三对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与受众的建设,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学科定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是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针对目前学界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定位应从学科属性、功用、与其他学科关系几个角度来把握。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学科的研究,应依托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优势,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13.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研究范式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借鉴价值。以罗德尼·佩弗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为主要文本依据,批判性地吸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思想,从而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以此来标示出我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图景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需要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立足我国发展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明 《理论学刊》2012,(9):115-122,128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胡艺华 《湘潮》2013,(8):16-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步入新的机遇期。理论界从多视角、多层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专题研究中附带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题研究中兼顾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当代中国的背景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描述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等人为个案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薛葵 《唯实》2008,(11):43-4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发掘离不开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哲学反思,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民族性与马克思哲学内在关系的深层透视,以及对当下研究语境的系统梳理。可以通过文本解读、深层对话、问题反思,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高昊 《实事求是》2009,(6):73-7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大众化、普及化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真正掌握的有力武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义所在。从编辑学角度讲,内容的通俗易懂与形式的喜闻乐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大源泉,拥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的群体。但是,农民群体社会地位的底层性、农民群体的知识贫困性、农民群体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农村党支部和农民党员的贫血化、农村干部表率作用的负面性、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断层性等现实境遇,影响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行政美学概念的产生,是西学输入中国进而改造和整合中学的结果;作为一种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学问,行政美学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探究和理解行政活动是行政实践和行政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行政美学的研究尚在讨论和摸索中;行政美学的研究不仅是要发现行政活动的主观和客观的审美关系,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人的审美体验塑造和改善行政活动,以促进行政活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行政美学”研究不应只是单纯地构建一个封闭的学科体系或思想逻辑,而应将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