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自古以来,清官受人敬仰,有关他们为官清廉而获得种种美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读来颇受教益。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有一次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文史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  相似文献   

2.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他们爱民自律的品质在一代代百姓中流传。人们根据他们的事迹,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好官、清官的爱戴和敬仰。半鸭知县清康熙年间,于成龙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一次,他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探亲,在返回家乡时,他没有什么给儿子,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人们根据他们的事迹,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清官廉吏的爱戴和敬仰。半鸭知县。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在担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一次,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探亲,在返回家乡时,于成龙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给儿子。  相似文献   

5.
北宋书法家米芾曾任江苏连水县知县,任职期满回乡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物一律不要带走。收拾完毕时,他检查自己所带物品,发现自己批文用的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便令家人洗净后再带走。  相似文献   

6.
樊碧贞 《廉政瞭望》2018,(13):61-61
清朝时的威远县令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因“耻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岁才被授予威远知县一职.在任14年间,他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百废俱兴,民心爱戴,欢若一家”,民间称呼他为“清廉知县”.  相似文献   

7.
据清朝翟颢《通俗篇·货财》记载:靖江县(原名马驼沙)郭知县原先在江南教过书。上任不久,一个学生就找上门来“打秋风”。他请门人呈上一张拜帖,一把诗扇。郭知县见了并不迎客,而是提笔在扇面上写道:“马驼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革菜。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  相似文献   

8.
西尧 《奋斗》2005,(10):55-55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个知县死后对阎王爷表白:自己任期内虽然没什么功劳,但一身清廉,到百姓家连口热水都不喝,只喝凉水。他满以为阎王爷会对他一番夸奖,没想到阎王爷拍案而起:“你为官一任,本该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贪就是好官,还不如雕个木头知县放在那里,连凉水也不喝,岂不更好!”看罢这则虚拟的故事,再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凉水官”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9.
包公巧送寿礼同海燕宋仁宗时.曹国舅仗着权势,在乡里为所欲为,作恶多端。他每年都要借做寿之机,向手下的人发请贴,勒索钱财。有一年,新任山东历城县知县包拯也接到了请贴。他沉思片刻,心生一计,便叫王朝、马汉二人到帐房领1000个铜板去买寿礼。两人拎着铜钱....  相似文献   

10.
正江津历史上,一位叫国璋的,曾三任江津知县。国璋,蒙古镶白旗人,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清代少有的清廉之官。清同治十二年,国璋第一次任江津知县。虽任职不到两年,但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同治十三年,移官他县。光绪三年,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到江津白沙镇。他对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聚奎书院(今江津聚奎中学)很是赞赏,但因经费困难书院已半途停建,他便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你任江津的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不久,国璋回到重庆府。  相似文献   

11.
生母:万氏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乳名冬儿,是淮安府清河县(今淮阴市的市区及周围一带)知县万青选的女儿。她排行12,因此,娘家人都习惯地称她十二姑。万氏个头高高的,身材匀称,美丽,聪明,心地善良,性格豁达开朗,且敢于同封建的陈规陋习作斗争。在那盛行妇女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里,她坚决不肯裹脚。万知县十二分疼爱她的这个争强好胜的女儿,在她稍稍长大时,就经常带着她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万知县特别疼爱冬儿,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处理政事,常常把她带在身边。由于从小在万知县身边耳儒目染,冬儿长大后,很会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12.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他本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清朝同治18年谒选为广西罗城知县,走上仕途时,他已45岁了.  相似文献   

13.
甘肃秦安县人杨于果,因其廉洁爱民,人称“杨佛”。杨于果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考取进士,进入吏部待选。乾隆五十年(1785年),杨于果被任命为湖北长阳县知县,任内节俭自励,寓精察于浑厚,不以衙门作风欺压百姓,很受群众欢迎。任枝江知县时,明察秋毫,排除阻力,以事实定案,释放因“教匪”案而被诬告受陷害入狱百姓300多人。任南漳、枣阳知县时,恰逢湖北总督吴熊光、大学士松筠先后在南漳驻兵,杨于果向吴熊光阐述自己治兵方略和养民、富民之道,吴熊光听后高兴地赞叹道:“吾抚豫时,早知此间有君,保尚郁郁耶!”…  相似文献   

14.
大凡从政者,都有交出权柄、“解甲归田”的那一天。当其在位之时,人们或因对其有所求,或因慑于其权势,往往会对其说些违心的溢美之词。而一旦其离开官位,脱去了官服,还原为布衣百姓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政声”,当在“人去后”。正是:“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日,不能强之便加毁誉”也。清代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颇有政声。离任时,民众先拦道挽留,后挥泪相送,蔡知县感动之余,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回看群黎终有愧…  相似文献   

15.
正在重庆江津1500多年建县史中,只有两人曾三任知县,国璋就是其中之一。国璋(1839-1900)字子达,杭阿坦氏,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一次任江津知县,任内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光绪六年(1880年),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不料次年底调离江津。十年后,他第三次任江津知县,因广施惠政,深受百姓敬仰,后来擢升巴县知县。殁后,江津百姓将其牌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1):126-126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个叫马亮的年轻人。他出身商业世家,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而且准确无误,可谓“才高八斗”。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  相似文献   

17.
正清朝时的威远县令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因"耻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岁才被授予威远知县一职。在任14年间,他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百废俱兴,民心爱戴,欢若一家",民间称呼他为"清廉知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李南晖到任。次年便募资开修"几几不可支"的东桥(原名观澜桥)和北桥(原名义津桥),总耗时十余载。在此期间,李南晖  相似文献   

18.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时,不仅能搏击豪强、禁绝侵渔,且廉洁奉公、最恨贪污。在福建南平县学任教谕(校长)时,制订《教约》,禁止学生给老师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发布《禁馈送告示》,严禁下属给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吕坤的人,进士及第,从知县做到刑部侍郎。按说官也不小了,但他总觉得在朝廷中不得志,于是称病辞官,闭门著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呻吟语》,洋洋大观,今日读之仍通篇哲理,让人钦佩其思想通达。例如,他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相似文献   

20.
正清晚期,由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上奏光绪帝,朝廷颁旨赐誉李尚卿为"天下清官第一"。李尚卿在湖南为官22年,先后在6个市洲的7个县任过18年知县,声望很高,口碑极佳,很具传奇色彩。李尚卿(1833~1905),字子仁,号沧渔,山东海阳人。他青年时科考屡试不第,44岁才中进士,初授城步知县,始入仕途。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