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勤政廉政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勤政和廉政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归结起来说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就是既要干事.又要干净。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说到底主要集中在廉政和勤政两个方面。因此。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既要做到廉政.又要做到勤政。这里,着重就勤政强调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现在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这是深谋远虑的。一个人不学习。就很难成长进步;一个民族不学习.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政党不学习,就很难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也很重视学习,《论语》中有着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其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说,夜者。日之余,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夜深人静,读着《论语》,思考为学的问题。真是另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3.
2004年4月.身兼信阳市委常委的郭永昌甫一亮相,就在全县党政干部大会上说:“我到固始来,不带一个人,不带一分钱.也不带一个项目,就带来两个字:观念。观念变了,结果都会变。”  相似文献   

4.
1932年10月3日至8日.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源召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对于这次会议.毛泽东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并曾多次提起。1964年,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就曾谈道:“宁都会议后,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  相似文献   

5.
袁浩 《奋斗》2009,(11):63-63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  相似文献   

6.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7.
读书札记     
元音 《共产党人》2004,(17):54-54
图书种类浩繁.囊括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企管财经、心理卫生、军事、旅游、科普、生活保健、社会话题、教育、休闲娱乐,等等。说它种类繁多,说它汗牛充栋.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王府井图书城.共7层,每层都超过1000平方米,加上各地的大小书店就更多了。4亿读者,成千的出版社,年销售额3亿元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心理需求,也说明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何方 《党员文摘》2009,(11):7-8
一集合就唱歌延安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许就是《延安颂》上说的“到处传遍了抗敌的歌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唱歌,最热闹的还是集合开会的时候。无论会议规模大小,歌声总是此起彼伏,拉拉队也是喊个不停。连队开会,各班相互拉;全校开会.各队相互拉:几个单位或全延安的大会.就“一致对外”地拉.例如“鲁艺来一个!”或“抗大来一个!”  相似文献   

9.
人格在上     
梁衡 《新湘评论》2006,(1):56-57
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规律.只有合了格和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做好人难.做伟人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  相似文献   

10.
传承     
许爱馨 《求贤》2009,(10):16-16
打我记事起,常听爷爷说:“富不过五代.穷不过三代”.后来我才逐渐闹明白,他是在教育晚辈节俭励志.说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据说,爷爷管教八个孩子个个成器,却从没伸手打过一个,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据说,这还和一个关于警察的故事有关。今年是共和国60华诞.我总想收集点与共和国发展有关的记忆,自然就想到了爷爷。可他说.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警察。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说过:“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相似文献   

12.
李原  戴鸿斌 《求贤》2010,(7):51-51
职场上,对上与对下的沟通,往往是很敏感的。和领导沟通常有这种情况:领导并不理解你做事情的苦衷,就直接指责你。这时.请不要用情绪对冲.那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你可以选择暂停.比如先听完领导的话.然后说,“请容许我想一下.再跟您讨论。”批评也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责我们.而只是在谈论事情。如同射箭.我们自己不要挺身去做挡箭牌.要学会把箭让过去。和射箭的人站在一个方向上来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躲开这只箭。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形势判断还是政策取向上说,和平发展都是中国的良好愿望。但为了不使其成为一厢情愿,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这涉及对时代特征的基市认识。邓小平清楚地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后来,邓小平的这个表述逐渐被演绎成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乃至主流.而这种认识也成了作为政策取向的和平发展得以成立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微观     
《廉政瞭望》2013,(13):12-13
@老外被骂洋五毛 @雷克小流氓:“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相似文献   

15.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员的党性纯不纯、党性强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和试金石,就是要看一事当前的时候他能否坚持党性原则、明辨是非界限、树立正确理念。毛泽东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也会灰尘满面。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70年代。乡政府叫人民公社。我家离公社很近.小时候,我经常上那儿去玩。当时的公社是一个约6亩地大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红瓦房。法庭就在这个院子里办公,只有两个法官的法庭是一个套间,内屋被用来做宿舍,外问是办公的.靠墙边立着一辆八成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法庭没有电话.打电话要到隔壁的邮电所,办公条件极其简陋。法庭门前也没有挂任何对外的名称标识。当时的法庭工作基本上是常年累月配合公社干部在贴大字报、搞批斗、揪“四类分子”.很少进村办案。听大人们说,告状要找公社,书记自然也就成了断案的“法官”。在公社改乡政府后。因人员增加房子不够用.一个个单位就从乡政府大院里分离了出来。法庭也不例外。随之在乡政府大院隔壁另辟新址,盖了4间红瓦房。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三态     
刘巽达 《求贤》2010,(6):28-28
有人用水说人生.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人生也有这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汪常态下的水.  相似文献   

19.
残墨 《当代党员》2008,(8):46-46
思想的禁锢,比地理的劣势更阻碍发展。如果没记错.很多人都说过.重庆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天然场所。世世代代在两江之畔、山崖之边繁衍生息的重庆人,习惯了爬坡上坎。依山而建,傍江而居,也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张非同一般的名片:就像余秋雨说的,是一座“站立”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话语     
如果一个社会只重视“黄金发展期”而不认真研究“矛盾凸显期”.社会就不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后的国体衰败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能很好解决“盛世社会”中的“矛盾凸显”。中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