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服务社会、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得到了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志愿服务组织方式的行政化、志愿服务目的的功利化以及服务形式的非常态化等异化特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异化行为的改变需要减少志愿服务的行政化组织方式以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消解志愿服务的工具化,推动志愿服务的非功利化,重塑社会信任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拓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多年来,武汉工业学院不断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途径和内容,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制度建设,提升服务的品位,凝练服务的特色,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白开展以来,其成效有目共睹。从“职能→机构→体制→过程”的视角来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着“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管理机构欠缺”、‘体制不合理”、“志愿服务过程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由于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然"缺位,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内核"精神,即志愿精神与大学精神并举,缺一不可"。双内核"精神意味着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既要关切志愿精神的体悟与内化,又要展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创新驱动、独立思辨、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充分契合,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关键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生需要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要使这两种力量源源不断地生发并具有有效性,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运作机制和资金、法律与培训等多方面协调一致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情满秦皇岛     
<正>近年来,秦皇岛市创新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联盟,打造"及时雨"志愿服务品牌,引导社会力量助推社会治理,推动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及时雨"志愿服务联盟被推荐为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获评河北省十大优秀志愿服务品牌、最美河北人之十大最美志愿者(团队),其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通讯和动态清样刊发,志愿服务成为"中国最具爱心城市"秦皇岛的靓丽名片。创新体制机制,生成一呼百应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类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增多,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面对高校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管理不完善、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科普志愿服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进行了深入探索,从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必须提高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和拓展志愿服务内容,提供相应保障等方面深化开展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9.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F0002-F0002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遵循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活动特色品牌,开辟了学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志愿精神所映射出的奉献友爱、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勇于担当的核心价值,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高校德育的关键所在。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践中,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青蓝志愿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通过对其志愿服务的开展、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文化的构建的研究思考,提出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参与性实践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分析了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正经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因而被赋予社会治理功能与社会分配功能。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却普遍存在着主体意识欠缺,社会化不足、形式主义以及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我们有必要从强化主体意识、推进社会化、建构常态化以及提高专业化等四方面入手寻求对策,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虚拟社区成为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重要场所。新媒体虚拟社区中大学生思想的群聚性、多元性、动态性、可塑性等特点深刻影响了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方式。而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表征为共同参与、思想认同、共同创造、思想异化等过程和结果。为了更好地引导新媒体虚拟社区中大学生思潮的方向,可从营造兼容并蓄的新媒体虚拟社区环境、以网络伦理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索疏导新媒体思想流变的管控机制、拓展新媒体虚拟社区的教育服务平台等方面引导新媒体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潮,使之具有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因其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立足现实实践,应当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通过打造品牌、营造氛围、健全机制等路径,强化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与就业结合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保障,在志愿服务领域实现就业是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政府、学校和社会要三方联动,给力志愿服务,着力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精神,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传统向善文化面临挑战、志愿精神教育薄弱、志愿组织及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局限,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志愿态度保守和志愿服务俗化的症结所在。科学运用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积极从社会环境、大学生和志愿组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能切实提高培育志愿精神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道德引领、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社会动员功能,对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动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效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手段。从结合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等三个方面厘清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资源嵌入、文化嵌入、场域嵌入等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路径,从而得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为此,要着力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夯实治理基础;健全志愿服务动力培育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完善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保证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化、长效性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21,(10)
正学史力行通辽市科左中旗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群众为目标,秉承"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实践什么"的服务理念,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我帮你,1+7+8"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主要做法"我帮你,1名党员+1个邻居"描绘志愿服务平行线。科左中旗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服务,科学地将党员住所进行网格化覆盖,创新形成了"1名党员+1个邻居"的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机制,党员志愿者深入走访住所附近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主动倾听诉求,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与就业结合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保障,在志愿服务领域实现就业是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政府、学校和社会要三方联动,给力志愿服务,着力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内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福州市志愿服务事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志愿服务要扩大志愿理念传播,培育志愿精神和志愿骨干队伍,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及完善志愿机制建设,推进服务常态长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