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雷信来 《世纪桥》2009,(19):60-62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伦理型社会,政治泛道德化和道德泛政治化是它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对专制王权没有任何约束,诚然专制王权在道德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用道德制约权力是不可能的。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鸟托邦,而真实的社会状态则是“外王内圣”。要想摆脱“内圣”与“外王”二律背反的窘境,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道德法律资源交流中,确立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任何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意识形态西方化并不是解决我国现时道德建设问题的途径。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用实践的勇气,扬弃泛道德化和泛法律化的两种倾向,确立德法相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所谓“泛道德主义”,是一种依赖道德的“扩张”而促使社会进化的主张。中国古代士大夫向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可以说是“泛道德主义”。在“五四”前后,这种主张仍拥有不少信奉者和实践者,如形形色色的“新村”、“新民”、“少年中国”的主张,大体上都可归诸“泛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8,(14):49-51
近日去邻省考察,参观了一所壮观的园林建筑——德化廊。德化廊中间是一幅孔子巨像,两边是行书大字朱子治家格言,再两边墙上则分别镶嵌着雕刻精美的彩色二十四孝图。德化廊是当地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德化人而新近打造的德政工程。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仍把“二十四孝图”作为德化世人的样板。在宁夏寿佛寺大殿前的栏板上,就有一组雕刻生动的“二十四孝图”。  相似文献   

5.
日前,传统法律文化仍然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如果要使中国的法律文化从法治化的阻滞力变为法治化的内在驱动力,必须进行转型或重建,大力加强与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培育、建设。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曾经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可以说,“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中,又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于一体的现代道德,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贯彻执行“以德治国”的方略,必须按照“…  相似文献   

7.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主客体关系、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和道德关怀对象等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而其泛主体论、泛价值论和泛道德论恰恰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价值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鸟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8.
微观     
《廉政瞭望》2013,(12):12-13
陈季冰:当代中国舆论场中存在着两种指向相反的泛道德论。第一种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型,即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被批评对象,比如,它认为每个政府官员都应是海瑞,否则便应撤职查办;第二种属于“自我道德洁癖”型,它“理性”地要求批评者凡事先内省,仿佛只要我们自己还没成为圣人,就无资格批评任何一件事。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两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来看 ,2 0年法治化进程无疑是进展最快的阶段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十年内乱结束法律荒芜的土地上 ,构建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日益健全的法制制度 ,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 ,循着 2 0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轨迹 ,对 2 0年法治化进程所呈现出的两大特征作一些分析和探讨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渐进性从 2 0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基本轨迹来看 ,法治化进程的渐进性首先表现为 :随着中国改革目标的日趋明朗 ,法治化进程的目标也逐渐明晰 ,从恢复和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 …  相似文献   

10.
周志军 《理论学刊》2003,1(1):50-52
作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造者 ,毛泽东曾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作过精辟的论述 ,为我们坚持这一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 ,这一理念并不是一贯的 ,尤其是在他的晚期思想和实践中 ,他对于物质利益原则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上来看 ,毛泽东关于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德化思想的变革 ,而他晚年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则可视为向传统德化思想的“回归” ,凸现了儒家思想的深层制约。一、物质利益在传统德化思想中的定位中国传统的德化思想以造就…  相似文献   

11.
冯川 《唯实》2006,(8):98-10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法治观念的培育是中国法治化的难点之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这是法治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历史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法治的实现更需要人的能动活动。由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人治制度向法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过程,因此,屏弃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并使之普及、深入,使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将显得更有意义,本文拟或此作些探讨.一、传统法文化的涓极影响中国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3.
孟鑫 《奋斗》2001,(3):38-40
在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的道德化是一个历史趋势。管理与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管理不断道德化的过程。管理道德在其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这是管理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道德约束力的他律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泛法治主义"提出的"法律是他律",而"道德是自律"这样一种"法无禁止则自由"的观点,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出发,提出"道德既有他律也有自律,而且从来都存在着他律的执行主体,当今中国只是到了现在,这一主体才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中逐渐弱化和消失的"。并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既要整合传统道德文化、发扬革命道德文化、学习各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又要构建合乎中国特色的道德约束机制,从而充分发挥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德私德化"即使公德内化为公民的内在德性,促使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实现"公德私德化",对于解决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所造成的公共生活的道德悖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克谦 《学习论坛》2005,21(4):49-51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本文对“仁义礼智信”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构成了伦理与价值共同的本体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体现或表现为一种“差序格局”,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特定的道德化价值实现和制度化价值实现的路径抉择: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就是一个中国传统伦理的“价值实现”过程,而不是一个割断传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号召人们,要“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为此,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德治”思想,应采取“批判继承,弃糟…  相似文献   

19.
李娟  李哲 《世纪桥》2008,(4):28-28,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价值以及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都与民主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厘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异质性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与建设遇到的“困惑”和“顾虑”,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厘清应有的理路,这就是: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为此,伦理学人需要优化思维品质和作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