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峰 《世纪桥》2008,(1):73-73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由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依照法定程序,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开发整理,并重新提供给土地使用者的一项制度。土地收购储备中涉及的各个阶段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和立法者不应因其双重身份而得到不同于其他民事主体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2.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16):50-51
在法律调整体系中,民事主体的权利由民事法律赋予,因此民法通常被认为属于赋权性的法律,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来源只有两种:法定和约定。在民法规范中被奉为经典的规则是“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民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乃是平等性。上述法律规则明确清晰,亦常常被作为阐释民事关系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8,(3)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国情基础、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外交等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适应中国国情,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使中国能够在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形成完备系统的法制体系。法制体系完善与否,特别是民事立法体系完善与否,是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民事立法已形成了以 《民法通则》为核心,系列单行法规并立、诸多法规为补充的格局。尽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制度已初步确立,但还很不完善,突出的是缺少一部完整先进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颁布执行对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一、公民(自然人)  相似文献   

6.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实践和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交往关系的基本法,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其基本原则无不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法的本质,并由其所处的社会制度来决定的。澳门作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澳门民法必然体现了这一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而言,它是立法机关制定民事法律、法规的出发点和指导方针,是衡量民事主体从事的民事活动的合法与否的基本标志,是解释、研究民事法律规范的前提和依据,是司法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指导思想,也是弥补民事成文法律规范规…  相似文献   

8.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22):44-45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每天进行的行为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其中能够产生一定民事后果的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才能产生民事主体所希望的法律后果,有时甚至要求到行为的形式。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民事行为采取即时性口头方式就可以了,比如超市购物、  相似文献   

9.
自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进入学界视阈以来,多数学者都强调单位制度的中国特性和本土意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都不存在“单位现象”,“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键的方面。”这样,单位制度及其运行过程中衍生出的单位现象,便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产物。笔者认为单位制度固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则很容易将其“另类化”,进而导致我们对单位性质的误解。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单位制度置于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便会发现单位制度与现代性间天然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来了集体和集体认同边界建构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雪冬 《前线》2014,(6):10-1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基于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客观分析,也体现了对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敏锐判断。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带有明显的全球性。应该将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置于全球化这个宏观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调解原则是我国民事立法所特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这项原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促进我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而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在于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塑造依法办事、勤政为民的公务员形象。随着公务员法的颁行,积极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成为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公职人员作为公民享有隐藏私权,但其职业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有限的隐私权。为避免公职人员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拒绝对其进行监督,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重新界定和规范公职人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于个人信息方面的法律规制仍显苍白,并未给予充分保护。为了充分保护个人信息权,规范信息流转制度,维护数字社会的信息安全,亟需深刻研究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构建健全的公民权利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实现信息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落实这一制度,首先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为此,必须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身份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的道德水平关系着行政活动的成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公务员道德体系,对当代中国公务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以来,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多法域国家,即出现“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格局。随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经济贸易与民事交往的增多,跨法域的民事案件层出不穷,并引起不同法域的法律冲突。建立完善的区际司法协助体制成为解决当前司法冲突的重要途径,而民事判决的相互承认和执行作为诉讼程序的归宿,毫无疑问成为司法协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绩效管理备受重视以及组织理论演进等都要求对于组织与员工间关系进行再认识。在我国当前行政生态下.重新认识组织与员工间关系对于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各类组织绩效改进与提高更是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以被确定为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阐述由生产关系论所引出的土地革命展开的可能性,最后分析部分论者如何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入手确定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总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内容、方式、前途等作出了系统的学理论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政治经济学脉络。  相似文献   

20.
法律全球化及其对中国法律共同体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法律全球化是指法律的各个领域发生的跨国界、跨区域、跨大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重组原有法律制度、法律秩序、法律理念结构的网络化过程。它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就中国法律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对该共同体的共同的法律知识背景、职业训练经历、职业利益、职业精神气质之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法律共同体应以昂扬的发展姿态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勃兴,使中国在全球法律网络化过程中早日从边缘进入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