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善治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制约和依存关系。本文在分析善治理论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治理念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依赖,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全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我们党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历史责任和任务的情况下,总结党的执政经验,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造性地从我党执政目的、执政方式、执政作风三个方面精辟概括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所以,必须处理好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兵团党校学报》2004,(6):F002-F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的重大问题.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长期执政、永葆青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治彬 《求实》2004,(10):25-2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性战略课题。分析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进而探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对全面推进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公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何顺应网络问政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些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探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执政文化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执政文化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转型期,党要以确立执政文化价值理念、提升执政理论文化精髓、加强执政制度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执政文化资源、提高执政文化主体素质和扩大执政文化群众基础六个方面为根本路径加强执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这其中,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分析了我国社会资本短缺现状及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资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乔秀芬  竺光 《奋斗》2005,(12):50-51
一个成熟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周全的党,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而且还能够创建一套成熟的执政理论。因为执政理论是党的意识的一部分,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党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来论证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虽然主要是实践的锻炼,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恰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途径。没有执政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时会处于被动和曲折,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1.
精准治理与模糊治理在治理实践中以不同的治理方式显示了其治理效能,但在治理机制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这就意味着单靠精准治理或模糊治理均无法实现对社会的善治。只有基于对两者的辩证思考和优化融合的智慧治理,才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智慧治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治理主体的能动性、治理成本的可控性和治理效益的持续性。未来,智慧治理应从治理目标出发,确定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精准治理与模糊治理的程度与方式,以实现两者在治理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有效互补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不仅仅在于治理与管理的语义差别。理解国家治理是理解社会治理及其发展走向的前提,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取向为社会治理的推进路径奠定了基础。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取向是民主化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安排,需要解决制度、法律、法规之间的合理关系。构建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合理路径,需要解决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行为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以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实施变革创新行动的全新理念和方式,发展至今,合作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共识。近年来,学术界在对合作治理的发生机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发现了“界面”的简化功能,开启了对“界面治理”的理论探析。然而,既有研究基本上都是悬置了对界面治理的知识学认知前提而去建构“界面治理”的分析框架,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界面治理”语词的推广,但是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界面治理”得到科学的理论确认的。事实上,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可以发现,“界面”的产生是边界行为的结果,它普遍存在于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性系统之中,是各要素交互作用发生的地方(或载体)。治理界面是界面在治理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本质上是一种“治理工具”,发挥着化繁为简的治理功能。界面治理是基于治理界面而开展的跨界合作行动,是合作治理的重要实现方式,因而对界面治理的研究应当被纳入到合作治理理论的建构范畴。  相似文献   

14.
从企业法人治理到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从Corporate Governance的释义入手,分之为企业法人治理(公司治理)和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继而联系了非营利组织兴起和全球性结社革命的背景,并回顾了若干有关于非营利组织与公司治理的论点和事例.接着追溯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概念的源流,最后结合中国现实背景提出了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这一重要命题,给出了作者的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治理和善治的基本观点,随后用治理和善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指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已有成就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角度来看,过去20年的努力为政治体制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预示进一步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恩和修正基础上提出的治理模式,是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的最新成果,其核心目的在于跨越组织边界,整合各自独立的资源,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本文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系统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框架,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不仅是中国城市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以科层制为基础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挑战。S市从营造参与共享的有机社区、塑造事权明晰的有效行政以及建设关爱互助的美好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并以信息吸纳机制、问题识别机制、任务分包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其保障,构筑起圈层治理的社区治理结构。通过这一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S市在社区层面最终达成了"大社区、优部门、强社会、好秩序"的服务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政府的治理与善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莹 《探索》2003,(1):51-54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正在改变政府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模式。治理 ,作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状态下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方式 ,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之一。信息技术促进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同时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刺激下 ,出现了电了政府的概念 ,成为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善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社会化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公共事务的产生,并由此产生对公共治理的需要。公共事务就是跟所有人都有利害关系的事情,而公共治理则是管理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以使结成社会共同体而生活的人们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受益和最终幸福,这种集体行动被组织起来就形成公共治理体系。从目的和体系特征来看,人类的公共治理经历了由前国家时代的无政府治理和半政府治理,到国家时代的政府治理和泛政府治理等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国家时代的公共治理就是国家治理,亦即政府治理,至少包括权贵时代和平民时代两个阶段,分别采取权贵统治和共和治理的形式,今天的泛政府治理则可视为共和治理的扩展形式。历史上从权贵统治到共和治理的变革发生于现代化洪流之中,这就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变革。而权贵统治是对公共治理的扭曲和变异,共和治理则是对权贵统治的扭转和公共治理本质的回归,这就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在现代化洪流中,正是广大平民获得解放和壮大且大量平等地参与国家治理的体系和过程,才使得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变革成为可能,这就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人类的公共治理变革史中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其历史定位、实质内容和必要条件,有助于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找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