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艳玲 《党建》2023,(3):51-53
<正>“雷锋——”“到!”洪亮而铿锵的回答,穿透时空,直达内心。这是辽宁雷锋干部学院雷锋入列式,现场点名的最后一个名字,是雷锋;回答者,是所有学员。每一个到这里学习的学员,都将用这种方式开始他的党性锤炼之旅。  相似文献   

2.
51年前,他作为部队的英模代表,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员代表大会,与雷锋同台作报告受表彰,被雷锋称为自己“学习的好榜样”。51年来,他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按着雷锋给他的留言做好事,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用自己不变的信仰和操守,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就是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薛庄村77岁的老党员刘成德。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名人民检察官,用责任坚守公平正义;他似一只春蚕。用奉献诠释忠诚使命;他是一位“雷锋传人”,用行动彰显楷模风采。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肖斌。  相似文献   

4.
雷锋是1960年1月8日从鞍钢入伍到营口的。起初雷锋在新兵连参加训练。一个多月后,新兵训练结束,领导考虑到雷锋在鞍钢曾开过拖拉机,就将他分配到运输连开汽车。这时,我开始了与雷锋的交往。刻苦学习驾驶技术当时,运输连驻地在原212部队附近,1961年移到今营口市天主教堂对面,那几间房子今天仍然保留着。“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雷锋到运输连后,首先学习驾驶理论。汽车专职理论教员王光祥负责对雷锋进行辅导。雷锋虽然…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12,(15):32-40
季增是雷锋入伍后第一个给他拍照的人,是与雷锋接触最多最近、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摄影师。雷锋从入伍到牺牲的953天里,季增平均每四天就给他拍摄一张照片,共拍摄了250多幅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而生动,广为传播,成就了中国人像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忠实地记录了雷锋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6.
雷锋同志是我省望城县人,19岁参军,光荣牺牲时年仅22岁。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尽管只经历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但他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的,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我们党的目标而奋斗。正因为全。此,毛泽东同志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题词,充分肯定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雷锋精神最可贵的地方在于…  相似文献   

7.
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作"忆苦"报告。在出发前,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  相似文献   

8.
雷锋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然而就在这有限的时空当中,他却用平凡的积累彰显了生命的要义;用人性的光辉给世间增添了温情。他把忠诚、善良、无私、敬业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全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演绎到了极致,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爱戴和崇敬。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事迹不断地被搬上银幕,搬上舞台,搬进荧屏,以雷锋事迹为题材创作的各类作品以及主题学习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2,(5):24-24
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作"忆苦"报告。在出发前,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  相似文献   

10.
高士祥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1960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政治营毕业后,来到雷锋所在的连队,任政治指导员他在部队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发现、培养、树立雷锋的过程中.作了大量细致的具体工作,并培养、介绍雷锋入党,使雷锋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然而,近40年来,高士同志对此却缄默无语.从未以此作为自己向上攀援的阶梯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他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把雷锋精神融化在自己的言行之中目前.记者专程赴辽…  相似文献   

11.
48年前,雷锋同志因公牺牲生,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出来。北京一家杂志社打算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1963年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能为雷锋题词。毛译东看信后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  相似文献   

12.
郦雯 《党史纵横》2002,(3):14-17
1962年的8月15日,细雨蒙蒙的苍天似在哭泣。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22岁的运输班长雷锋不幸因公殉职。消息传开后,凡是了解和熟悉雷锋的人,无不悲从心来。8月17日,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大厅的正中,安放着雷锋的灵柩,四周摆满了党政军民学各界人士送来的数以百计的花圈;大街上,聚集着10万群众自发地前来为其送葬。雷锋在短短的22岁的生涯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把对领袖、对祖国、对人民…  相似文献   

13.
正"读毛主席的书,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雷锋所留下的珍贵的照片里,有两幅经典照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幅是雷锋在汽车驾驶室中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照片,另一幅是雷锋与战友乔安山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照片。雷锋牺牲后,他生前读过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引起了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齐霁 《党史文汇》2003,(4):20-21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经过毛泽东一生中曾为两位普通战士题过词,一位是战争年代的刘胡兰,一位是和平时期的雷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不愧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雷锋却没有那样的惊天动地之举,只是做了些平凡的小事。然而,毛泽东从雷锋这些平凡之举中,看到了伟大的内涵,看到了一种时代需要的精神,于是他欣然命笔,向各族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生前把毛泽东著作看成“粮食”、“武器”、“方向盘”,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业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艰苦…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3,(6):16-17
当年,雷锋以一双打满补丁的袜子和好事做了一辈子的事迹影响了整个中国。1962年,雷锋在其服役的连队因公殉职。雷锋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提到雷锋,无不颂其伟大。因为共产党的几代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泽民都先后为他题词,号召人民向他学习;更因为他把平凡的事情做得连贯、如一,做得长久、自然。伟大固然需要英雄壮举,需要惊天动地,伟大同样出自普通。出自平凡。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好好的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摘自雷锋日记—用自留外日记在沈阳,在辽宁的每个城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每个连队里,人们都在少合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雷锋。这位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解放军某部班长,正当生命火花四射的时刻,竟与世永诀了。他的整个生命还不到22年,可是,他却给人们留下了一部鲜红鲜红的历史。雷锋——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非人的极端贫困和饥饿里,直到解放,他…  相似文献   

17.
50年前,一个伟大而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到了今天,他的名字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他的名字就是雷锋。今年是雷锋因公殉职50周年,本刊特开设专栏。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8.
桦欣 《新湘评论》2013,(6):14-16
从1963年2月毛泽东从报刊上读到有关雷锋的报道到1965年8月,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五次赞扬雷锋,两次为学习雷锋题词。党的领袖如此高度关注一个普通的战士,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9.
<正>雷锋的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他的名字,我们铭记于心;他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习雷锋纪念日”,3月也成为“学习雷锋月”。中国社会历经时代变迁,雷锋始终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敬仰,雷锋精神始终是人民心中的一面光辉旗帜。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辽宁,是少年雷锋成长为工人雷锋、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地方,也是雷锋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地方。2023年,我们重走雷锋路,在他的足迹中去破解影响了中国人60年的雷锋精神的密码。1958年11月15日,在距离自己18岁成人还有一个月三天的时候,雷锋从湖南来到辽宁,成为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的一名推土机手,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