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马句 《前线》2012,(10):57-59
1954年,我被调到彭真身边任机要秘书,开始和他共事。最后一次接触是在1989年,我已经离休了,他还让我做助手,编辑《彭真文选》和《站在革命和建设最前线》两本书。多少年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相似文献   

3.
范咏戈 《实践》2011,(1):42-42
一口气把田培良先生的报告文学《好人丁新民》《门前一卜槐》读了下来,深深为报告文学主人公的大爱情怀所感动。前不久参加“鲁迅文学奖”评奖,集中时间读了最近三年来选送的近150多部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具有那种撼人力量的作品仍然不是很多。田培良先生的这两本书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所读到的最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今年85岁了。我是在16岁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在家乡江苏淮阴中学,读了瞿秋白同志的两本书,参加共青团的。一本是他同耿济之编译的《社会科学十二讲》,另一本是他担任《布尔什维克》主编期间5篇文章的汇集,是党内读物。读第一本书,我懂得了一点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5.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6.
好人丁新民     
田培良 《实践》2010,(11):48-51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把世上的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什么样的人算好人呢?在我们眼里,好人就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本书的主人公丁新民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7.
好人丁新民     
田培良 《实践》2010,(1):42-44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把世上的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什么样的人算好人呢?在我们眼里,好人就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本书的主人公丁新民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8.
正曾担任过党委书记的丁新民同志退休了,但他一生痴爱的武术传播和武学研究事业,却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且天光云影,愈趋兴盛。丁新民同志集六十年武学践修与探索思辨呕心沥血著就的《武学涵释》一书,作为当代新武学的开山鸿制,岂单是"武林中人"的  相似文献   

9.
哈斯乌拉 《实践》2008,(Z1):51-51
今年夏天采写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创建十周年报告文学时,就听总裁丁新民和文化顾问肖亦农说,他们正在编创一台庆祝晚会。排演在即,他们把创作的几十首歌曲编印成《我们的东方——东方路桥集团歌曲集》。这些歌曲大多出自东方路桥员工、民工和丁新民的兵团战友之手,写生活,唱心声,旋律优美,情真意切;吟咏哼唱,沁人肺腑。近日,在他们排演的时候,那首《飘零的鸿雁回了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10.
李瑞宁 《湘潮》2023,(10):57-59
<正>《阶级斗争》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的中文译本,对毛泽东等中国早期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埃德加·斯诺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因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正是由于这三本书,  相似文献   

11.
陈伯纯同志在解放前的地下斗争时是我的领导,对我很有帮助;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全力扑在工作上,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一起多次受害;在我撰写《华蓥山武装起义与刘隆华》和《忘却不了的回顾(四川文化大革命)》两本书的过程中,多次给我寄书和资料,并找来有关同志座谈;他还专程到北碚来看我和老  相似文献   

12.
往事难忘     
990年6月,我还在征研一处工作的时候,领导上分配我协助一些老同志征集编写《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平民工作委员会)》一书(以下简称《平委》)。如今,快十年了,这本书早已编辑出版。最近,因查阅史料,翻看到这本书,书中的一段文字,引起我对故...  相似文献   

13.
1945年3月,我进重庆《新民报》作记者,不久便与张鸣正兄认识了。他那时任报社印刷部主任,管理印刷厂,平易近人,常和排字工人一道去冷酒馆喝酒谈心。他为人诚恳,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是个左派人物。编采部的一些同事,曾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鸣正洛夫”,闲谈间他也笑而受之。当时,我们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同学有五六人在《新民报》工作,多数跑外勤,生气勃勃,他对我们这群年轻人有好感,很友善,大家对他也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的一天,一位和我在初中、高中都是同班的老同学来我家做客时,当他在我的摆有千八百本各类书籍的书橱前游览一番后,拿出一本书问我:"这本没书皮的书你咋还保存着?"我从他的手中接过一看,见是《革命烈士诗抄》一书,就说:"我的这本书的来历你是清楚的,而且当年在高中读书时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的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  相似文献   

16.
韩德强 《党史文汇》2008,(10):36-40
恰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翻》出版了。去年我曾带着韩丁的第一部书《翻身》到山西长治的张庄拜访王金红;今年再读他的第二部书《深翻》,更觉意蕴深远。《翻身》写的是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搞土改,分田地;《深翻》写的是触及到了每个中国农民心灵深处的合作化运动,道出了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和深层问题。看完这两本书.我对韩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岁尾,在香港有一次两本书的首发式颇为轰动.这两本书是《张学良文集》和《张学良将军手迹》.原因是两册文、墨均为传奇将军所作、所写,首次集中起来,弥足珍贵,异常光彩.作为后一本书的编纂者之一,似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1986年初,我有幸参加了《东北军史》一书的编写工作.由于需要,查阅和搜集了有关张作霖父子的大量档案资料.我对张家父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诸多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很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多次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书或书中的故事、名句。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采访时,习近平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们得到智慧  相似文献   

19.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  相似文献   

20.
又读《青年毛泽东》,如见故人。这本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解读了一个活生生的伟人之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毛泽东还一知半解,而高菊村的书,使我对伟人的故里有了更多理性的了解,引领我一步一步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