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下的中国,自上而下推进法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地方,经济的市场性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谈不上完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二元结构还未完全形成,社会的自治与自律的机制还有待构建。因此,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浙江”,显得意义重大而又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探寻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作为一系列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它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所采取的。社会治理是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的,其实质是现代法治精神指导下的社会治理活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社会治理及其创新中必然要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越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越明显。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必须依法进行。但由于长期“重经济立法轻社会立法”、“重管制立法轻服务立法”、“重物轻人”思想的影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法治状况存在很大缺陷。  相似文献   

5.
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秩序,丰富社会治理的形式。在法治视角下,法治思维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共识,法治方式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选择,社会善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相关环节的完善,以立法为社会主体提供完善的规则体系,行政施行高效能的行为模式相配套,司法处理社会关系坚持公平正义,从而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0,(19):19-20
湖南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形成了“抓依法行政也是抓发展”的认识,并积极推进科学立法,强化行政程序建设,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有效地破解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政府管理系统进行创新不仅是政府有效回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需要。政府管理创新系统应涉及“政府”、“职能”与“创新的实践”三个要素。为此,政府管理创新应推动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改革,增强政府创新的动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政府创新重心;推进大部制改革,完善政府创新的组织结构;加强行政法治建设,遏制行政权力的寻租与滥用这四方面来改进,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习导报》2010,(19):19-20
湖南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形成了“抓依法行政也是抓发展”的认识,并积极推进科学立法,强化行政程序建设,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有效地破解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觉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求,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议’,这对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表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就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使既体现中国特色又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0.
吕廷君  李昊光 《前线》2023,(3):13-15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关键在于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努力培养全民法治信仰;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以良法促善治;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形成可持续的社会治理内生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增强法治认同感和公信力;建立社会安全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增强社会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何绍辉 《学习导报》2014,(14):13-14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湖南将采取哪些措施,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活力呢?转换思维: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首先要转变治理理念。强调各方参与、共治互动,突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调综合治理,打好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组合拳”:突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包含着对法治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认识。江泽民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在工具价值层面,拓展了运用法治的空间,深化了法治的作用;在目标价值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将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要实现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的统一,在我国现阶段,需要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求得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勇 《学习月刊》2010,(23):21-22
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既是一种思想建设,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建设。人的心灵秩序是外显的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的主流价值必须适应大多数人安顿心灵、发展智力的精神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进步的需要,必须适应人类文明潮流的大趋势。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建设诚信社会、法治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的实际.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为相当长时期内的主流价值.而且确定“社会公职人员和社会公众人物率先垂范.政府政党社会组织与公民良性互动.国际交流和两岸文化融合助生新动力”的策略体系。努力建设能够凝聚共识、团结人心、形成合力、创造未来的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层政府是政府法治建设的难点所在,基层政府时常处于立法不足与政府法治、传统势力与法治理念、发展速度和应急措施与程序法治的“二难”矛盾中。应当增强良法为治,恶法非法的理念;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努力营造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法治环境;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1,(6):61-6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管理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但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形成共识;一些重要实践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寻找答案。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社会管理的本质、规律以及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莫良元 《求实》2012,(6):60-62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逻辑的安定性特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性关联。在识别与衡量判断中,法治逻辑关涉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多维的价值基础,需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变迁与法律的至上性和安定性之间确认衡平向度与机制,以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逻辑维度的制度依赖中得到规则化与系统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下中国之核心议题。但究竟何为社会管理?如何切实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至少从当前各级政府的实际理念及其具体实践看,仍有必要予以认真且理性的再审视。本文从浙江义乌市这个特定案例的视角,通过对其具体经验实践的理论释读,试图从中合逻辑地得出:社会管理的真正精义在于形成政府管理与民间自治力量之间良性的互动互补,绝不能以打击社会自主性的方式来建设社会,良序社会的形成需要的是细致入微和水滴石穿式缓慢的点滴积累与成长,得之于社会权力结构的现代性再造之功。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通过牢固树立民本、法治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注重从党群管理向党群治理转型,着力健全基层社会组织网络,使得执政党与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加强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探寻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路径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身处大变革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急剧增多,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身负法治文化缺失和全能主义政府制度遗产的双重枷锁,法治政府建设面临诸多的悖论与困境。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推进综合性改革。政权力量推动的大规模的立法运动和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尤其是公民民主品格和法治意识的提升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遵循法治原则。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法治原则的要义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外特权。按法治原则进行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二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公民社会;三是加快社会法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