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段时间,某报纸报道了一位市领导,开始时原则性比较强,廉洁奉公,工作成绩突出,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后来他的妻子和女儿动之以私情,晓之以歪理,劝说他要多关心家庭的幸福.为自己和家庭留条后路.在这种充满爱意的家庭气氛中,这位领导的原则性被亲情软化,为一个又一个亲戚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一而再,再而三,最终被绳之以法,沦为人民的罪人.在铁窗内他道出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从政莫忘“治家”.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既要治国,又要治家.家庭是国家之细胞,领导干部的家庭更是整个社会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对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如果领导干部治家不力,在群众中就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使领导者的形象受损,甚至在甜言蜜语中被拉下水.家庭成员对领导者的从政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扰领导者决策.  相似文献   

2.
物之思絮     
马荣 《党风建设》2002,(10):47-47
古代廉吏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有言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家之理,同于治国”,“明内而齐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故而,大凡清官廉吏,不仅自身清正,其家风也十分严谨。  相似文献   

3.
罗日荣 《前线》2014,(3):118-118
曾国藩与王阳明、孔子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完人,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历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如何治家的?曾国藩虽忙于政事,但对治家也很上心,“尽得一分算一分”。关于如何治家,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如此看来,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这四字诀——和、孝、勤俭。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治家     
柯云  曾琪 《党课》2010,(18):82-84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那时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可曾家始终保持了谨严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  相似文献   

5.
李娟 《学习导报》2011,(20):47-47
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血缘文化,在圣贤先哲们看来,治家是治国的基础,个人的荣辱兴衰功名祸福几乎系于整个家庭之上。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有“居身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的良好传统。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阐释了立身之德和治国之道,所蕴含的道德修养内涵,对于提升领导者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告诫领导者要少私寡欲,常思贪欲之害;善下不争,常修为政之德;自明谨慎,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7.
求贤杂议     
求贤杂议何天明实施人才战略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既然是战略,就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重在有才,贵在贤才。而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治国经邦之才,有治学研究之才.有教书育人之才,有经商兴业之才等等。各级领导者、决策者,都肩...  相似文献   

8.
欲治国,必先治家,家风敦厚尤为重要。陈云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陈云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品格风范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社会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一个聪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听话,在广泛听取各种声音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领导方略。有经验的领导者都认为,听话不仅要善于用耳听,还要善于用眼听,更要善于用心听?我国古代的兵书《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干部培养、使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全过程中,必须坚持和把握七个原则和 环节,即:公正、透明、惟才、匹配、竞争、流动、奖惩。一、领导者必须“重才”综观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朝代、国家的兴衰存亡,无不与选才用人 有关;历代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无不把举贤任能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兴 旺发达,首先表现在人才的兴旺发达上。一个企业自然也是如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领导 者的责任除了“出主意”之外,就是“用干部”。因此,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者要正视这个 问题,顺乎时代和事业的…  相似文献   

11.
浅谈赏罚与治政吴旭霞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可见,赏罚是领导者的两个基本权利.故历代统治者对赏罚都十分重视。如唐大宗李世民,对赏罚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述。他曾对他的叔父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如果赏当其劳,无...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3,(6):56-57
施平在2003年5月7日的《嘹望新闻周刊》上撰文指出:领导者必须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经验和教训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一定要不断提高对各种突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治国之难不在于自贤,而在于任贤。”俗话也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领导者要干出一番事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激发下属的能量是必须的,但仅靠自己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必须学会巧借“东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张大优势,弥补劣势, 大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克敬  黄玉 《求贤》2009,(8):18-19
领导者.作为率领并引导一个单位的领班人.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日常工作的主持者.怎样加强自身的才能锻炼和素质修养?在科学决策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领导者日常应该干些什么?对此领袖们曾经有过精辟论述:“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你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坚持到底。必有成功。”“一位领导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而在下属甘心从事于其职守时.领导要有自我约束力量.而不可插手干涉他们。”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启迪作用.是领导科学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形势下,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悟出一些方略和哲理:为官之道在于正,成功之道在于勤.做人之道在于诚.管理之道在于严.发展之道在于干。  相似文献   

15.
为政以德,修己安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治国兴邦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必须不断加强从政道德修养,践行为官之道,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掌权为民,用权谋事,走正道,干正事,立正业。为官首先要正,做堂堂正正的领导者。人品决定官品、为官之道首重“正”字。要做正,就要在加强官德修养上下工夫,它的核心是做人民的公仆,为政清廉,基本要求是要做到履行职责,不渎职,不谋私,不腐败,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以权谋事”而不是“以…  相似文献   

16.
陈克鑫辑 《湘潮》2012,(9):46-47
古代清官“治家”的智慧。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之推以“家训”展志,规范子孙,恐遭“败德”之患。《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序致第一》开宗明义,“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必须“轨物范世”、“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内容涵盖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省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领导艺术     
良好的素质是 发挥领导艺术的前提 素质是人们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广而言之,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宇、风度以及政治思想,科学知识等也可用“素质”概括之。 现代领导者的素质是现代领导艺术之源,二者不可分割。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具有一定的活力。一个领导者日理万机,如果精力不足,暮气沉沉,必然难以担当起繁重的工作。 其次,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注重自…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是一部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的军事著作,它所揭示的领导思想,经历了若干世纪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人启迪,值得现代领导者思考和借鉴。 领导宗旨。《孙子兵法》首篇《计》有云:“道者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从领导学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的是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之“道”。 决策原则。《孙子兵法》对领导者如何科学决策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知”的原则。《孙子兵法·谋攻…  相似文献   

19.
谦听与兼听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而听什么、怎么听、听的效果如何,这不单单是带着耳朵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而,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和掌握“听”的本领、“听”的艺术。谦听。态度决定听的效果,虚心而又耐心地听人讲话是成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品格与气度。至于听别人讲自己不爱听的话,而且要从头到尾地听,那是对领导者自控能力的考验。首先,要认清听的意义和作用,变“要我听…  相似文献   

20.
治水如治国     
韩磊 《学习导报》2010,(2):34-36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治水如治国”之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关心洪水的问题。毛泽东当年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反映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