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2.
赵爽 《新长征》2006,(9):64-64
俗话说:“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如果说,“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人品的评价坐标,那么,“八荣八耻”就是为官者官德的最低底线。  相似文献   

3.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礼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果进一步问:传统美德是什么,请举个代表。作为整体德目,我就举“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代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当然,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5.
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如“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知之日明哲”、“信用昭明于天下”等。到了春秋战国,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人,开始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向来把“义”看得很重。儒家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义”就排在第二位。但人们只听说生活中有“讲义气”的人和事,鲜闻党内也有“讲义气”的团伙。曾发生在某县的一起“结义事件”令人关注:一位个体“大款”和二名县委常委、一位女副县长的丈夫、该县公...  相似文献   

7.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涛 《理论学刊》2007,(4):101-103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并不同于传统所认为的“周礼”,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包含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具有真理性和时代变化性的二重特性。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孔礼”的积极价值加以总结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叶凌 《唯实》2009,(4):22-2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敬”理念是它所注重的一个部分。在“孝”、“敬”、“礼”三者中,因要“孝”,故需“敬”;因能“敬”,故能成其“孝”;因“孝’’而究“礼”,因“敬”而成“礼”。有“敬”的自然润滑作用,“孝”才浑然天成,“礼”才自然而然。只有深刻理解《论语》中“敬”理念之重要性,才能对儒家思想在人文层面上所体现的终极关怀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春节快到了,许多乡民向我道出忧礼的苦衷。一位乡间小秀才诙谐陈词:“天上星星数不了,乡下礼节知多少?”孩儿出生有“满月礼”、“剃毛头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见面礼”、“订婚礼”、“结婚礼”;此外,还有“生日礼”、“节日礼”、“祝寿礼”、“丧事礼”、“建房礼”、“乔迁礼”、“升学礼”、“参军礼”。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农户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或耕牛生下一头小牛犊,亲友也要出礼贺喜……随着礼节的名目与日俱增,礼额也在逐步升级。一般农户每年出礼都在20次左右,有的礼金竟占去全年纯收入的70%。…  相似文献   

13.
张载所处的北宋社会,面临着来自佛老盛行和积贫积弱两方面的危机,在此种背景下构建的张载礼学,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道学”和“政术”为其进路,此二者彼此贯通、互为依据,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道学”应对佛老盛行的思想危机,张载礼学由礼之自然追溯到礼的形上依据,并进而以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实现人在持礼过程中的内在超越,为士大夫的心性修养提供了佛学之外的途径。“政术”则应对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张载以渐复三代为最终理想,通过以礼为教追求贤才之培育,对敦本善俗和社会教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7,23(6):60-63
宋浚吉(同春堂)是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深受中华、中原文化的陶冶,遵循孔子的“仁者,人也”的宗旨,以“仁”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坚持“天理”,立足以民为本,以“济民”、“兴邦”、“利天下”为目的,体现“真儒之心”,对当时社会上“千怪百鬼”丑恶的人与事进行揭露,竭力树立“抗节奋义,杀身成仁”的真儒形象。同春堂“好学勤礼”,倾其毕生精力,对儒家礼文化从礼仪制度的损益演变,从礼与情、礼与法、礼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探究,致力于弘扬古代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这些成语和俗话渊源之久远,恐怕不是一下子能够弄明白的,因为史书及典籍中对礼的论述多矣。《礼记》曰:“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左传》中说,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工具。如此看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礼,始终是调整人们关系的一项行为准则。中国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大概也包括这方面的原因。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讲究礼仪是应该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也不可或缺,无可厚非。但值得我们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向来把“义”看得很重。儒家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义” 就排在第二位。但人们只听说生活中有“讲义气”的人和事,鲜闻党内竟有“讲义气”的团伙。去年发生在河北省宁晋县的一起“结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智”,是对外在“礼乐”的熏习和内在“仁”的体认,一方面注重外在之“学”和人际交往对“智”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经由“仁”的内在安顿,“智”方才有效。孔子“智”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  相似文献   

18.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9.
唐代名臣张说的《钱本草》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能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同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为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知伤神,切须忌之。”张说,字道济…  相似文献   

20.
韩国阳明学代表郑齐斗之学,趋于“道问学”一路而有其经世之特色,是出于他学术上自有的特点而来的。郑齐斗重视礼,又是把礼与理合在一起说的,他把礼内在化,谓礼即此本心条理化地外在显现,此为其礼理合一说。由礼就是理就是体,说到仁体即实践于礼法事物之中,郑齐斗的功夫即在事物礼法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