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故事“黄梁美梦”就发生在河北邯郸,故亦称“邯郸梦”。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也在作“邯郸梦”,他一直梦想打通平汉铁路线。然而,刘伯承、邓小平统率大军两次打破蒋介石的“邯郸梦”。 一破“邯郸梦” 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规模进犯。蒋介石一直想打通平汉铁路,以便抢占平津和东北。 毛主席,党中央针对国民党部队拼命想打通平汉线的企图,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立即着手组织以邯郸为主要战场的干汉战役。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中共     
胡适曾称赞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 毛泽东希望胡适能成为连接美国朝野与中国共产党的桥梁与中介。 胡适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 1949年,胡适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纽约。 1956年,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说,“胡适这个人真顽固,我们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相似文献   

3.
有位朋友,事业有成,家庭圆满,房子、车子、孩子,样样让人羡慕,可他总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所以拼命工作,节假日也不肯停下来休息片刻。直到有一天病倒了,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真的已经很好了,只可惜.自己一直奔走在前往“更好”的路上.忽略了眼前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晓佳 《新长征》2010,(10):34-35
他的人生,多数时间在路上。这路,一条在脚下,他走了31年;一条在空中,他看了31年。他日复一日,奔走于长白山的深山林海之间,及时捕捉着输电线路每一丝变异。31年来,他奔走7万多公里,他首创了“采光巡线法”、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一篇批评梁漱溟中西文化方向不同论的文章中提出了他的文化观。他虽然不完全否认文化在空间上即地域上的个性区别,但以为那只有很次要的意义,文化的差异根本上是时代性的。胡适说:“我们的出发点只是: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胡适肯定各民族都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走,即文化都是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先锋队》1999,(12)
1936年7月,陶行知为了联合华侨和国际人士,支持国内抗战、促进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力量的联合,自筹经费,奔走呼吁于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1937年7月30日晚,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疗局举行的欢迎西班牙人民之友宴会。当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胸外科专家,曾在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时跟随加拿大志愿军到西班牙前线救治伤员的白求恩大夫来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为他俩作了介绍。白求恩大夫一听说陶行知来自中国,立即紧紧握住他的手。陶行知向白求恩大夫介绍“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形势。白求恩大夫被…  相似文献   

7.
正义的火气     
羽戈 《廉政瞭望》2013,(24):42-42
“正义的火气”之说,出自胡适先生。其原文作“正谊”,此词有同义项,可释为“正义”。胡适的同时代人,以“正谊”代“正义”,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是胡适先生的学生,他曾经用“讨鱼摸虾,误了庄稼”来为他的老师惋惜。唐德刚教授所说的“误”,实指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根据有关文史资料和胡适先生的故旧回忆,他的“误”大致可见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误胡适先生1917年留美回国后,8月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不到两年,“五四运运”爆发了。当学  相似文献   

9.
刘向晖  陈伍国 《湘潮》2004,(1):34-37
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生,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1911年开始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进入军界后,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曾参加过著名的抗击日寇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一直为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而不懈努力。为了和平,曾三去延安的事一度传为佳话。解放后,仍积极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疾呼。他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 作为国民党军政当局的高层决策人物,张治中的身份与职权本与地处偏远的新疆无涉。但是,一次突发性事件却让他的命运和新疆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11.
他在抗战前夕救国会“七君子”案中追随宋庆龄“自请入狱”;在40年代昆明民主运动中奔走讲演,得到周恩来赞扬;在国共和谈时与特务头子周旋,设法营救被捕民盟盟员和中共地下党员;在大决战关头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走出了牢房,他以满腔的热血立即投身到全民抗战中。然而,陈独秀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为抗战四处奔波之时,一场欲陷他于“托派汉奸”的阴谋却在暗中滋生。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国民党空军广大官兵在中共的抗日主张和抗日运动影响下,进行了坚决抵抗,但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美国空军退役少校陈纳德为着支持中国抗战,酝酿组织一个美国空军志愿队。40年11月,他先后到当时的美国战争部、海军部以及国务院,去推荐他订的“空中外籍兵团”计划,未被采纳。于是,他直接送往白宫。经多方奔走及朋友们的协助,他的计划终获罗斯福总统批准,美国政府同意空军飞行员可以志愿退伍投效中国。陈纳德在美国招募了一百多名飞行员和百余名地勤人员,在缅甸东瓜开始训练。陈纳德来到我国后受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开明爱国人士主张积极抗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林森作为国府主席,被人们称为“国家元首”。在抗战时期,林森的职务虽然只是一种荣衔,但是他还是为抗战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抗战初期在武汉的一段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离开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的陈独秀,认为红军和土地革命均无前途,对革命日益悲观。1929年,他联合国际上的托洛茨基派,在党内另建取消派组织。面对这种分裂党的行为,中共中央毅然开除了他的党籍。实践很快证明,陈独秀又一次错了,他本人也于1932年10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好在他仍不放弃心中的理想,誓不与国民党反动派为伍,坚决拒绝了蒋介石的多种诱惑,在国民党监狱中度过了将近5年的铁窗生活。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陈独秀好友胡适写信给汪精卫,汪找蒋商量,蒋介石早就想放了这个难…  相似文献   

16.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畏强暴,誓作人民喉舌的郭福奋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文化战士、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起他主编(生活)周刊,从此一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先后创办生活书店,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期间,他不畏强暴,不受利诱,抨击反动势力种种罪恶,为人民利益大声疾呼。茅盾称赞邹韬奋是一个“不计利益,不计成败,只知是与非,正与邪”的“操守的人”。1931年6月,天津(大公报)报道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兼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利用权势和一名女大学生结婚,并许女方聘金数万…  相似文献   

18.
鲁南 《党史文苑》2010,(10):25-28
今年是七七事变73周年,7月7日前夕,中国大陆画家精心创作的“浩气长流”巨幅史诗画作,应邀赴台展出。在这幅作品中,吉星文的形象赫然在列。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闻讯立即赶到展出现场缅怀父亲,他说:“我这两天特别兴奋,因为好久没看到父亲出现在公共场合了!”七七事变广为人知,但现在已鲜有人知道吉星文其人其事了。事实上,在七七事变中,是他率部“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后来,吉星文被赞誉为“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19.
胡适二三事     
在我国现代史匕,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他的文学创作也在我国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经在国内、国外及港澳地区,先后获得过52个博士头衔,尽管这些头衔“名誉”的成分很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文化方面的造诣和影响。“五四”时期,胡适曾大力提倡白话文,攻击文言文是“半死文学”,“可读  相似文献   

20.
朱洪 《党史文汇》2000,(5):23-23
192 6年 7月 2 7日胡适到达莫斯科。他去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会议 ,同时到伦敦、巴黎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禅宗的敦煌古写本资料。不满国中“新政客”的胡适之所以绕道莫斯科 ,是因为他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2 5年胡适的许多朋友要他加入“反赤化”的讨论 ,他迟疑没有加入 ,是考虑到国内对于“赤”的传统见解是狭窄的。苏联的政治试验和自己试作白话诗、美国试验委员会制与经理制的城市政府一样 ,都是正当的 ,是符合实用主义精神的。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到莫斯科后的几天 ,胡适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一起参观了苏联的监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