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良栋 《发展论坛》2002,(11):12-15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上的一个崭新的表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应当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政治文明谈起。一、文明“文明”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西方文化典籍之中。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意思是指人文教化的道理和方法。在《易经·文言传·乾》中就有这样的话:“‘见龙在天’,天下文明”。这里讲的“文明”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德治与…  相似文献   

2.
许士密 《探索》2023,(6):1-13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两个结合”的坚持和发展使之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合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双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陈俊 《理论研究》2009,(4):33-36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4.
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分别对应于今天我们所讲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C.P.斯诺的"两种文化"这一命题,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争议广泛,使两种文化很难融合,并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把"两种文化"之争纳入现代性视域下,提炼出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主要观点,厘清现代性与"两种文化"的相关性,才能真正探索出这一问题的内在实质与现实价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种文化的较量是非常艰难的多因素发展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文化统一另一种文化,新型文化一定能够推动这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党的十五大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代“两个文明”,用“文化建设”取代“精神文明”,并非简单的表述形式的变化,而是对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一个更大突破。科学界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对于廓清经济、政治、文化三者间的关系,把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对独立出来,摆脱“左”的干扰,走出长期以来把文化与政治混同甚至用政治取代文化的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建党80周年讲话(下称“7·1”讲话)和2002年5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下称“5·31”讲话),是新世纪之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两个重要讲话。这两个讲话代表着当代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新思考、新贡献,是当代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深入学习两个重要讲话,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搞好当代中国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深入学习两个重要讲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就其最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个前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7.
贺灵 《实事求是》2003,(5):68-69
一文化是人类自古以来谈论不休的人文现象 ,也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儒士倾注毕生精力 ,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综合型课题。文化在本质上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自从人类形成以来 ,文化便随之形成、发展、变化和延续。文化又是客观存在 ,无论人们对其认识与否 ,它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始终是无可置疑的。从该意义上讲 ,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规范 ,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 ,实际上均表现为一种或重或轻的文化“活动”现象。文化形态在表现方式上千差万别。但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及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越来越提…  相似文献   

8.
胡帆  李金花 《探索》2011,(6):89-94,104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危机,因为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将科技系统地用于征服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增长,满足人类自身无穷的欲望,自此科技在文化发展中逐渐成为主流,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现今仍延续着这样的趋势。所以,生态危机所表征的并不是文化危机而恰恰是人文文化危机,可以说,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广义的也基本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个“一切”隐含着文化的范围比较大,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文明。它也是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产生以来所有的人类创造。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很多超越自己的文明,这些创造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既然文化包括了人类的一切.就表明文化也是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因此,文化理应是一种力.这种文化力的概念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正汹涌着的现实力量,它与文化发展无疑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对这一相关性的研讨中,“文化全球化”的观念已然出现并歧见纷呈。诸如是否出现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等问题都有必要深入探讨。为此,我刊约请邹广文教授、贺金瑞博士、孙晶博士、博士生崔惟航撰写了这组笔谈,希望引致更深入的研讨。  邹广文认为,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预示着人类文化将在一个新层次上超越迄今所面临的分裂与冲突的格局,出现空前的文化整合。他在文章中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汇、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四个方面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人类文化整合的方向。  贺金瑞在文章中回顾了人类早期和近代的文化交往,并对当代文化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而文化交往则是其核心、灵魂和纽带;在21世纪,文化交往全球化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  孙晶认为,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对其不能予以本质主义式的定位,而应是关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体现了崭新的人文价值观和社会文明理念,是人类对发展认识的升华。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全面协调的发展,是文化融合的内在要求;可持续的发展,是文化推动的优化模式;成果共享的发展,是文化创造的目标追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提升发展的文化含量,以文化含量不断增加为动力,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宏斌 《探索》2003,(2):123-125
西部“文化经济人”理念是立足西方“理性经济人”的基础,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西部开发的实际而提出的。它既是我国经济伦理问题的逻辑结论,也是西部开发中文化和经济互动共荣的必然选择。“文化经济人”要有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要有民主、科学、法制、理性的观念和意识,要不断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思想。“文化经济人”理念的构建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社会行为准则、日常生活规范等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斗争呈现白热化趋势,突破了一大批腐败案件,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其中,授予纪检监察机关的两把特殊利器就是今人皆知的“两规”“两指”。近日,著名反腐学者李永忠对“两规”“两指”措施的产生、发展、改进和完善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两规”“两指”措施,在法律法规上是有依据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的,在实践中也是行得通的,从效果来看也是好的,国际上也有惯例可资借鉴。所以,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必须敢于使用、善于使用这一办案措施。这是因为“两规”“两指”措施的威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一些基本证据的掌握;二是来自被调查对象权力的暂停行使;三是来自信息的相对优势。因此,特发此文,旨在严格执行并正确运用“两规”“两指”措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使“两规”“两指”措施在党内外产生大的影响,得到更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翟华 《理论学刊》2004,3(1):66-69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侧面。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主要表现是: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相互交融;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相互蕴含;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相互补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科学观念与宗教观念的冲突;科学活动与科学道德的冲突;现代科学与社会伦理的冲突。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都面临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在牢牢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重大关系。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共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提并论,是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在理论上的一大亮点。它凝聚着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探索的艰难历程,反映了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类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其内容十分丰富。根据其分布领域和历史作用,文明成果有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文化方面的,我们分别称之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中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文明新论     
高懿德 《理论学刊》2006,(12):64-67
惟有具有科学与道德两种品格的文化,才足以称得上文明的称号,所以,把文明看作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文化的根本追求,所谓文化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观点反思传统人种文明,其非科学和非道德性即其非文明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将为一种新的文明即物种文明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刘利民 《前线》2009,(11):29-30
教育作为北京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推进“人文北京”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人文北京”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另一种声音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并且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这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信条之一。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家中也存在着与此相反的看法。瑞典著名经济学家K·埃克隆德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调节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文明?《辞海》中描述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1]可见,文明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摆脱落后、愚昧的进步表现。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2]基于上述对文明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无论纵观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还是横看各种文明之间的此消彼长,文明都在作为一种历史进度和价值追求,代表着那个时代所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