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上去掉,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引发全社会对教育方式的关注,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基因嵌入下一代人的心灵呢?为何要学习经典文化 “经”就足经常,“典”就是典范,“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  相似文献   

2.
王文华  胡杰群 《实践》2008,(6):55-55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也读书吗?答案是:读。那么,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他们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都说自己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等。事实上,这些书他们可能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3.
李肇星 《新湘评论》2013,(22):40-41
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在我毕业的北京大学。“先生”的意思是“老师”。我们读书时称北大的老师,不管男老师、女老师都叫“先生”。所以,我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叫“同学”你永远不会错。今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有点儿激动,也有点儿紧张。说实在的,我准备了一份演讲提纲,但刚才走得急,丢了,丢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但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相似文献   

4.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5.
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 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6.
数字     
《党课》2007,(4):122-122
现在,人们一般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之为“楷模”。其实,“楷模”一词早在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即有使用:“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那么,为什么“楷模”两个字都有一个“木”字旁呢?  相似文献   

7.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我们党的最高机构,叫中央局,在讨论中央局主要负责人称谓的时候,大家取了一个名字叫书记。为什么叫书记?因为书记是当时最小的官职,它表明这是“无利可图但是光荣的位子”,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  相似文献   

8.
青年朋友每问我读书有什么诀窍。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是多读、熟读、细读六字而已。 所谓“多”,多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我是搞古典文学的,当然这里说的读书的主攻方向是指读这一专业的书。但从我国文化学术的发展源流来看,最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这就要求治古典文学的人多少总要把经、史、子、集这四大部类古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翻读一些。  相似文献   

9.
青年朋友每问我读书有什么诀窍。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是多读、熟读、细读六字而已。 所谓“多”,多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我是搞古典文学的,当然这里说的读书的主攻方向是指读这一专业的书。但从我国文化学术的发展源流来看,最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这就要求治古典文学的人多少总要把经、史、子、集这四大部类古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翻读一些。  相似文献   

10.
学会称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1.
改家     
李强 《党史文汇》2007,(8):55-56
当今做什么工作最容易呢?你看,当臭工人肯定不容易吧?连小孩子都知道。有时家长训孩子时就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工人去!就像拿妖魔鬼怪吓唬不停哭闹的婴孩一样。真当个一般的正常意义上的工人那还算是好的,要是当了黑砖窑的工人.那可就惨了!当农民肯定不容易吧?不用想也知道。那应该是比工人还差的了,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农民非要进城挂个“工”字呢?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自从华龙网在网上挂了一个专题,就有大量的网友参与,有一个“当当网”的网友说:“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模范选出来到底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怎样让这些模范、榜样体现他们的价值呢?”周放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7):21-21
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在谈到“党管干部原则”时提出,当下我们有一些传统的观念需要转变。很典型的一点,比如,我们要使干部更多地从纯粹只向上负责,变成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一致起来。干部要向下负责,怎么向下负责?就有一个授权的问题。但是,一授权就要选举,一选举就要选择,什么叫选择?就是至少两个以上中选一个,这才叫选择。但是,是不是因为要选举,所以就不应该继续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呢?不对。党管干部是对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邓克谋 《新湘评论》2013,(18):28-28
读什么书? 读点马列。现在有的年轻人,基本不读马列的书,不读毛泽东著作。说起马列,一无所知,深为惋惜。当今时代,你无论做什么工作,科学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资本、货币、流通,这些马列的基本常识,你想回避,都回避不了。每个人都有家庭,你读一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家”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5.
龚益鸣 《学习月刊》2010,(17):55-56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歌直接把“国”称为“家”.它在激发国民爱国情怀上无可争议。从常识上理解,这种类比也无不可。否则,我们口头上为何总是讲“国家”、“国家”呢?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去年全年的图书销售情况,前一阵子北京图书大厦搞了个“2001年社科类畅销书回顾展”,把销售量排在前100名的畅销书逐一作了简介和销售阅读情况统计。看到这个回顾展,每个前来购书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看哪些书在畅销,想想自己读过其中哪几本,又有什么印象和感悟。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2001年,我们读了哪些书?”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应该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你都读了哪些书,读了多少书?”读过《穷爸爸,富爸爸》吗?这可是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一本书。虽…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11,(17):42-44
什么是经典? 什么是红色经典?本刊记者:最近,拜读了您的《红色经典散文选》,很受教益。首先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政治原来可以这样写”。“红色”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符号。像现在社会上唱“红色歌曲”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10,(6):45-45
我们一向自称“中华民族”,但为什么要叫“华”呢? 它源于古代的“华族”,即“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要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而无“花”,“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说文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华”,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祖先还没创造“花”字前,“华”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果。此外,“华”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的光华。因此,“华”字最早是对一切光彩夺目东西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理论宣讲要防止泛泛而谈.讲在“点子”上,就要在“讲什么,不讲什么”上有所取舍。听众都知道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重复罗嗦”:听众都懂得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谋财害命”:听众都不关注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对牛弹琴”。到底“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呢?主要的、重要的要讲.这叫“讲重点”;听众不懂、似懂非懂的要讲,这叫“讲难点”:  相似文献   

20.
学会称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