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两个结合”的提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两化”提上了新的理论高度。“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三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需求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必要土壤;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等内在品质为“两个结合”开辟了可能场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任务向“两个结合”发出了伟大号召。这三重逻辑相互交织,推动“两个结合”产生、发展与不断跃升。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5·31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对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强国、富民的行动指南。只要我们掌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就掌握了贯彻“三个代表”的精髓。一、必须牢牢把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绝对…  相似文献   

3.
蒋永清 《湘潮》2014,(8):21-26
作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被邓小平看作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宏伟目标”,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它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分析方法和价值取向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基于“人民性”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阐释,其内涵意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生动诠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现实启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归人本逻辑的价值旨趣,破解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而摆脱了资本逻辑宰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5.
赵学清 《学习论坛》2010,26(2):20-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和现实上存在着双重“悖论”:一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另一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实的“矛盾”。要消除政治经济学的双重“悖论”,必须确立资本二重性的观点。资本二重性,即资本既具有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和特定社会经济关系性质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确立和理解资本二重性,可以实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资本二重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于安龙 《求实》2024,(1):4-15+109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实现“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主”与“客”的良性互动、“守”与“变”的有机统一、“正”与“反”的双面启示、“前”与“后”的有效承接等方面。从内在运行机理来看,“两个结合”具有融通性、同步性、共基性和互动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核心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主体,党内领袖群体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为“先”、以文化创新为“重”、以人民至上为“核”、以党的领导为“纲”、以调查研究为“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人才科教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抓住机遇,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指导意义。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迎...  相似文献   

8.
周前程 《理论研究》2013,(1):28-33,5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探寻到的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赖于其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以现代化问题为核心,不断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是风云激荡的 20世纪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呕心沥血、常议常新的百年课题。面对这一切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宏旨的重大课题,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殚精竭虑,激浊扬清,积极引导中华民族昂首迈向全面复兴的康庄大道。   纵观中国现代化的坎坷途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是近代志士仁人现代化探索和打开中国社…  相似文献   

10.
继“两个结合”被正式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阐明“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体理论工程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战略谋划。站在历史总体性的立场高度,“两个结合”具有内在交互关系。其哲学性质的历史定向具体展现为双重智识——理论辩证性思维与社会系统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承前启后,贯穿于“两个结合”内在逻辑的历史总体性立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持续布局;一脉相承,理论辩证性思维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理论范畴,突出党带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智慧;吐故纳新,社会系统性思维兼顾理论构建与现实展开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为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活力。“两个结合”是历史经验与历史意识相统一的思想结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体现。“两个结合”正在历史地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到文本,又从文本返回至历史现场的理论性指南。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一场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组织的思想政治斗争正在全国各地深入进行。深刻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其政治实质,这对于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处理“法轮功”问题,有助于人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对政治的含义就作了这样的概括: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①它告诉我们,在现实斗争中,凡是涉及到国内外阶级斗争大局,涉及到党…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强大理论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但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把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一步一步地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凡历程表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成立以来全部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社会发展模式,在率先给西方国家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之路,涉及的目标概念并不是空泛的,而是现实任务与政治时空结构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实现人民生活状态、层次、质量的共同提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把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放置于中国百年发展社会理想和社会形态之中,使其发端于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探索、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程、定型于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也经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探索。那么,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蔡紫薇  林震 《前线》2023,(11):41-44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深植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文明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绿色发展观的引领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卓越领导者。“中华崛起”和“中华腾飞”是周恩来在不同时期追求的梦想,为此他不懈奋斗、努力探索,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毕生贡献,也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回顾周恩来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历程,探讨如何更加自觉地传承周恩来精神,更加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探索中,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逐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精辟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开创了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探索,“试错”是探索的基本做法。应该依据人民利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各项探索的成败得失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通过“叩其两端”把握合理性的边界,把“试错”取得的教训转化为党和人民的宝贵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7.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关键。●“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指明了方向。●以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落实标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能不能完成邓小平同志开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ZI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全体党员锻炼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江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特别是关于党始终成为“三个先锋队”的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而且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重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这对我们继续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付清醒剂。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要坚持这一结论,关键取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得如何。从党的历史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到形成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