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国立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3.
谢明 《党史纵横》2014,(8):46-48
正一1937年7月31日中午,蒋介石夫妇宴邀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学界名流,共商抗战大计。席间,蒋介石告知政府决意奋起一战,并说可支撑6个月。对此,张伯苓表示赞同,而一度抱求和幻想的胡适则心存忧虑,未作表态。不久,为呼吁国际声援与支持,教育部常务次长钱昌照向外交部建议,当遣在欧美侨界和文化界颇  相似文献   

4.
长沙临大轶事钩沉张生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牌大学南迁到古城长沙,在韭菜园圣经学院旧址(今省政府大院内)合组长沙临时大学。这个校名是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在南京教育部开会时确定的。当时的教育部当局认为抗日战争不会大久...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Z1):226-228
<正>蒋梦麟先生在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发出了"校长治校"的呼声。其主张校长的价值在于改善大学办学环境,以使教授潜心研究学术、专心治学。针对蔡元培先生推行的以德国古典式大学为蓝本的"教授治校"体制,1923年蒋梦麟先生曾道出其弊病:若思想过于自由,则因个性过于伸展纪律变得松散[1](P260)。随着教授治校的个人及小集团利益弊病的日渐暴露,蒋梦麟便提出了校长治校理念并进行了校长治校的尝试。其校长治校明确了校长、教授  相似文献   

6.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院士王梓坤教授, 在本科生毕业典礼大会上讲过这样的故事:有3位同学在一起聊天,分别来自清华、北大和北师大。清华同学说:我们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物,出了不少中央领导。北大同学说:真了不起,我们没有出这么多领导,只出了一位杰出的图书管理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4,(4):31
正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最近请辞资深教授,成为国内人文社科界请辞资深教授的第一人,他说:"现在的大学就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校长梅贻琦决定对在抗战开始时原定南迁长沙岳麓山时营建的校址、校舍作出处理,委托重庆清华中学校长、清华大学29级校友傅任敢负责在原校址上建长沙清华高级中学,筹办工作于1946年夏开始。清华大学在长沙岳麓山下所建校址很大:西北与云麓宫宫址接壤,南界左家垅街镇,东与省立第一师范隔江相望、西面越出小望城坡,周围长约5公里,其间有山林、平地、水田、池塘,还有星罗棋布的桔园28个。校址上已建成图书馆和教学楼,并有一座工厂,3栋宿舍,以及一些零星建筑,因战乱,仅图书馆和教学楼较完整。1946年底,…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6,(4):F0003-F0003
重庆清华中学渊源于清华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董必武同志指示,创建于1938年,因学校筹办者和主要任课教师的系清华大学校友,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委派出任学校首任校长,定名为重庆清华中学。  相似文献   

10.
一二九运动前夕的1935年11月,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姚依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年方十八,从皖南贵池县来的热血青年深感国势的内忧外患,积极投身革命洪流。12月9日,北平这座文化氛围极浓,知识分子聚集的历史名城,爆发了党领导下的,主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参加的一二九运动。他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向国民党反动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姚依林参加了由党领导的清华大学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并任北平市学联党团书记。与清华学生会主席黄诚一道参加了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 姚依林、黄诚等学联党团骨干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有效地打击了北平反动当局,推动了全民反日抗战形势的发展。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第二年,北平当局为了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终于撕下伪善面具,直接派军警包围学校抓人。2月29日,正在学校商议对策,欲重新联合起来的部分进步清华学生被反动军队包围,反动当局的这一举动,明摆着要把进步学生一网打尽。对于反动当局包围学校,公然搜捕学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紧急召集有关人士商讨应付办法。当时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吃过晚饭,正欲赶到梅贻琦家中开会。刚要出门,迎面撞上了气喘嘘嘘的两位学生,一位是他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4日应邀到清华大学看望师生,并在学校大礼堂发表演讲。演讲持续近1个小时。本刊摘登如下。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相似文献   

12.
正巫向前,1957年5月出生于上海,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职教特级校长,曾担任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下称"医高专")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下称"卫校")校长、嘉定区真新新村街道养老院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新华进修学院院长、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3.
李荣 《学习月刊》2013,(6):72-73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才问题也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必然在竞争中取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吾人之图本校之发  相似文献   

14.
面孔     
《廉政瞭望》2011,(10):8-8
蒋南翔:开创新清华 清华百年,蒋南翔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1952年起,他领导清华近14年,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创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工程师”,影响极其深远。有文妾评论说:“今天的清华,仍然是蒋校长的清华。”  相似文献   

15.
广闻博览     
正蔡元培给教授"请安"送薪酬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于聘任的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发薪酬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来到教授的宅府。坐下后,蔡元培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在不经意间转换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第十八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景维民教授作为演讲嘉宾分别致辞。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  相似文献   

17.
曹高峰 《江淮》2011,(12):49
就目前的认知看,对于大学而言,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文化,既是它自身成长的营养源,又是它贡献社会、使这个社会赖以辨识进而认同它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如何认识大学文化呢?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早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多次担任"211工程"建设项目评审专家的刘盛纲院士,亦曾提到: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甚至亚洲排名靠前的大学?盖  相似文献   

18.
正采访前,有人戏称杨宝臣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原因有三:作为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的校长,他一是安排老师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领者,二是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三是不提倡学生在校外补课且全年开设午睡课。此举,曾经惹来不小的争议。然而,杨宝臣仅用3年时间,就让学生从"渔村学校"走进了清华等名校,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一切,离不开杨宝臣和他的"差异势能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张荫麟是广东东莞人,1923年,17岁的他考入清华学堂。当年,他就在《学衡》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还叹为"天才"。当时《学衡》杂志编辑还以为作者是清华的国学教授,殊不知,竟然是一个不到18岁的小青年。之后,他还写信质疑梁启超演讲中的问题,梁启超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在后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在讲台上当众答复他,还称赞张  相似文献   

20.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校长,搞了一辈子教育。在当大学校长时,他常针砭时弊,曾因为反对伪科学而有些名气。退下来后,老校长依然关注着高等教育问题。论文枪手一位教授告诉老校长,自己正忙于为政府机关中的某主任写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