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的看法和观念,它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在一定的利益理论和利益原则指导下,看待和处理利益问题的价值取向、功利态度,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准则、标准和观念。党员要树立的正确的利益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总是从社会的观点来观察利益问题,在阶级社会则总是从阶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是邓小平在继承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基础上,总结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所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作为我党处理各种利益问题的指导思想,曾起到伟大的历史作用。当前形势下,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依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是我党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宝库和理论来源。因此.新形势下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也便具有了重要的价值。文章拟从利益主体观、利益创造观、利益分配观等几个版块,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在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的关系上。他从局部利益、全局利益角度对共同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益是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实质,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次说首要的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理应是我们各项工作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因而,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把握我党对利益观的新认识、新发展,十分必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主要要素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素。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经过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建立健全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  相似文献   

6.
试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人民利益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  海燕 《理论研究》2005,(4):19-22
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在人民利益主体、人民利益的内涵以及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为其丰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包括: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解决人民的切实利益;维护国家的全局利益,必须注意利益的综合发展;顺应世界的多样发展,必须寻求利益的合作共赢;打破传统的冷战思维,必须确立新的安全利益观.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是承前启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相似文献   

8.
赵士红 《学习论坛》2003,1(10):28-30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就人民利益的地位、人民利益的主体、人民利益关系的处理、人民利益的实现等作了深刻的阐述 ,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利益至上,不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主权利益第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人民利益为重,切实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经济利益为核,综合各种利益平衡协调发展;长远利益为本,局部、全部,目标、速度高度统一;世界利益为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结合。邓小平国家利益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和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纯粹的人民利益观。我们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党的人民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丰富发展。我们党致力于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通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完善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制定和执行政策,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利益观的基本要义,主要指的是物质利益、经济利益,而江泽民利益观的基本思想则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新情况,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江泽民对利益理论又有新认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分析研究了私有制社会中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分析、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的关系问题,从利益角度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本质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相似文献   

13.
试析邓小平国家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认为,国家间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不应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中国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政治稳定是首要的国家政治利益,但国家经济利益应是所要维护的最实质的内容。邓小平国家利益观强调既维护中日的国家利益,也要尊重并维护其他国家的利益,维护世界共同利益。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南,将继续促进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利益的维护。随着时势的变化,邓小平国家利益现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邵学峰 《奋斗》2008,(9):58-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框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解决。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利益客体、利益保障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合乎逻辑的理论演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行了深刻阐释,将利益集团置于关系范畴和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揭示出利益集团的本质特征与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超越了狭隘的集团利益和特殊利益诉求,其所具有的阶级性、先进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意味着利益集团在党内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当今社会利益格局深入调整、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分配复杂多样、利益矛盾愈显突出的时代环境下,全党同志应当率先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此来凝聚价值共识、净化社会风气、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相似文献   

17.
李贵成 《实事求是》2006,1(2):13-16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一般理论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思想。研究和把握三代领导人的人民利益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的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理好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人民利益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在不断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高度对人民利益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  相似文献   

19.
邵士庆  刘文佳 《求实》2012,(10):30-32
"从什么人的利益出发,为什么人的利益奋斗,以什么人的利益为标准",是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观。在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中,党始终与时俱进地坚持、贯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不断引导中国走向成功,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观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深刻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利益理论,蕴涵着协调利益关系的理论构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实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的统一。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思想,可以为消解我国社会利益冲突问题,防止和消除特殊利益集团的危害,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分配制度,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